缩略图

思维导图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作者

杜燕珍

肇庆市高要区第三小学 526060

摘要:本文探讨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现状与有效策略。目前思维导图融入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认知理解不足、应用方式单一、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构建科学合理课前预习导图、课中多维互动导图、课后拓展延伸导图等实践策略,并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互补、师生互评与自我评价融合评价体系。

关键词:思维导图;整本书阅读;小学语文

引言: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持久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思维导图作为直观呈现知识结构工具,通过放射性思考方式将文本内容图像化呈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够激发阅读兴趣,促进理解记忆。本文聚焦思维导图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分析现状问题,探索实践策略,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当前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虽有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关注。教师对思维导图理论认知不足,部分教师仅停留于表面理解,将思维导图简单视作图像化工具,忽视其背后认知规律与思维训练功能,导致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指导。思维导图应用方式较为单一,多数教师局限于课文内容梳理或情节归纳等基础层面,未能深入挖掘思维导图在人物关系构建、情感变化分析、主题探究等深层阅读中价值,难以实现思维层级提升。

课堂实践中思维导图多由教师主导绘制,学生参与度不高,难以激发主动思考与创造力,无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思维导图评价机制尚不完善,缺乏系统评价标准与方法,难以客观反映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与思维发展状况。思维导图与其他阅读策略融合不够,未能形成有机整合教学体系,限制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践策略

思维导图融入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需构建系统化实践策略。应建立阅读前中后全程思维导图应用体系,阅读前通过浏览目录、前言、插图等引导学生绘制预测性思维导图,采用中心主题-基本分支-次级分支结构,帮助形成阅读框架,激发阅读兴趣;阅读中设计多维互动导图,通过小组协作方式完善思维导图,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与批判性思维;阅读后创设拓展延伸导图,鼓励学生绘制评价性思维导图,表达感悟与见解,构建关联性思维导图拓展阅读视野。同时应注重思维导图与问题情境创设结合,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内涵,将问题解决过程融入思维导图构建中,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思维导图还应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利用数字化工具如思维导图软件、电子白板等提高导图绘制效率与展示效果,建立线上线下结合思维导图展示平台。

以《伊索寓言》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教师设计三阶段思维导图应用方案。阅读前引导学生浏览目录,了解各篇寓言标题,构建初步中心发散式思维导图,将《伊索寓言》作为中心,发散出动物故事人生哲理道德教育等主要分支,学生根据已有经验预测可能包含内容。阅读中采用主题分类导图法,引导学生将阅读过程中遇到寓言按主题进行分类,如诚实与谎言勤劳与懒惰智慧与愚蠢等,每个主题下列出相应寓言篇目并提炼核心道理。针对重点寓言设计寓意探究导图,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特点、环境描写,层层深入探究寓意。阅读后组织寓言智慧汇总导图小组活动,各小组选择不同主题寓言进行深度解读,绘制思维导图展示寓言蕴含哲理与现实启示,通过小组间交流,构建更为完整《伊索寓言》思维图谱。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思维导图优化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评价策略

思维导图评价体系构建应遵循全面科学原则,形成多元立体评价机制。需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机制,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检查、小组讨论等方式关注学生思维导图绘制全过程表现,收集思维发展动态信息,形成持续性评价;同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检验学生阅读理解水平与思维品质提升情况。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从思维导图结构层级性、中心主题明确性、分支逻辑关联性、内容准确完整性、创新表达性、美观协调性等方面设定具体评分标准,实现客观评价;结合质性分析,关注思维导图反映学生独特见解与个性化理解,避免评价趋同化。推行多主体评价参与机制,整合教师专业点评、学生互评互学、家长积极参与三方力量,形成评价合力;教师点评引导思维方向,同伴互评促进多角度思考,自我评价培养元认知能力。建立增值性评价标准,注重纵向比较与发展性评价,关注个体进步与成长,激发持续学习动力。引入现代技术辅助评价,运用电子档案袋、数字评价平台等工具,对思维导图作品进行系统收集与分析。

以《鲁滨逊漂流记》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设计四维一体思维导图评价方案。建立导图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阅读过程中各阶段思维导图作品,通过比较不同阶段作品,评价学生思维深度与广度发展情况。设计导图质量评价表,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评分,形成量化结果。组织鲁滨逊智慧探究导图展评活动,学生分组展示针对鲁滨逊求生技能、人格品质、生存哲学等主题思维导图,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引导讨论,共同挖掘作品优点与不足。同时开展导图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基于原著创作延伸导图,如现代社会鲁滨逊精神应用导图荒岛求生必备技能导图等,由师生家长共同评选创新作品。最终通过班级网络平台,建立导图作品库,收录优秀思维导图作品,供学生交流学习,持续激发阅读兴趣与思维导图应用热情。

结论:思维导图作为可视化思维工具,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具有显著价值。通过分析当前应用现状,构建科学实践策略,完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与效果。思维导图课前预习导图、课中互动导图、课后拓展导图三位一体实践策略,与过程终结结合、定性定量互补、多元主体评价体系协同作用,形成全方位阅读教学体系。这种体系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本结构、理解内容要点,更能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与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自梅.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1):84-86.

[2]郑凤华.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C]//新课程研究杂志社.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论文集(二十三).福建省漳州市东铺头中心小学;,2022:42-43.

[3]徐春丽.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0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