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实施路径

作者

普春华

云南省武定第一中学

摘要:本文聚焦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实施路径探究,通过分析现实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实施障碍,提出优化路径与保障机制。高中历史问题教学面临认知偏差、教学分割、资源缺乏等困境;通过内容重构、方法创新实现优化;同时应加强资源建设、评价改革以提供保障。本文旨在推动高中历史教学从碎片化向整体化转变,培养学生全面历史思维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单元视域;高中历史;问题教学

引言:单元视域作为一种整体性教学观念,强调将历史内容置于特定主题框架下系统学习。高中历史问题教学若能融入单元视域,将有效克服传统教学碎片化缺陷,实现知识网络化构建。然而受传统教学思维影响,目前高中历史问题教学普遍存在单一问题设计、跨学科联系不足、评价方式滞后等问题。本文基于单元视域理念分析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现实困境,探索优化路径构建保障机制,旨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形成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一、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现实困境

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实践中呈现多重困境,其一教师认知存在明显偏差,部分教师缺乏单元整体规划意识,将问题教学理解为简单提问式教学,未能将单元核心概念作为问题设计基础,导致问题设置碎片化、表层化;课堂提问过度关注史实记忆忽略历史思维培养,难以激发学生思考兴趣。其二教学组织呈现结构性分割状态,历史问题常局限于单课时范围缺乏跨课时连接性;问题设计与单元主题脱节未能形成问题链,致使学生无法构建完整历史认知图景;跨学科视角缺失,无法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历史现象。

其三教学资源支撑不足,现有教材虽包含问题设计,但多为低阶思维训练,缺少挑战性问题;辅助资料以应试为导向,缺乏单元整体性思考;教师间协作机制缺失,无法形成问题资源共享机制。教学评价体系滞后,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知识点考查忽视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评价工具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单元问题探究中思维发展轨迹;评价结果应用局限于成绩排名,未能转化为教学改进依据。最终学情基础薄弱,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思维方式呈现线性特征,难以适应历史问题复杂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不足制约问题探究深度。

二、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优化路径

在内容层面应先构建单元核心问题体系,基于课程标准确立单元主题,提炼核心概念及重要事件,形成主问题—子问题结构;运用历史学科思维方法指导问题设计,注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要素融入。然后推进知识结构重组打破教材章节限制,围绕单元主题重构知识点建立关联网络;设计关键节点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间内在联系。接着要加强跨学科内容融通,引入政治、地理、文学等学科视角拓展问题维度;设计情境性问题,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考察。方法层面应实施递进式问题教学策略,按照史实识记—史料分析—历史解释—价值判断逻辑安排问题序列;采用预设+生成模式保持问题开放性。还需创新课堂组织形式,采用讨论式、辩论式、合作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围绕单元核心问题开展探究。

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为例,教师围绕共产党为何能够引领革命走向胜利这一核心问题设计单元教学。先构建问题链,形成逻辑递进关系。教学中突破章节限制,将内容联结成统一历史进程;引入政治学视角解读党章演变,经济学角度分析土地政策,军事学层面考察革命战争。在教学方法上设计历史现场还原环节,学生分组扮演不同历史人物,模拟合作谈判场景;组织革命历程地图绘制活动,在地图上标注革命根据地形成过程;开展革命文献解读,分析相关史料。课堂组织形式多样化,如开展专题讨论、辩论赛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单元视域下高中历史问题教学的保障机制

资源层面应先构建校本问题资源库,围绕单元主题整合各类问题素材,包括经典历史问题、思辨性话题、实践探究任务等;建立资源分类体系,根据认知难度、思维层次进行归类。然后须打造教师协作共同体,组建单元教学小组,共同研讨单元问题设计;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交流问题教学经验。接着要推进校际资源共享,搭建区域性问题教学资源平台;组织跨校教学研讨。还应加强学科融合实践,联合其他学科教师设计跨学科问题情境;整合学校图书馆、校史馆等场所资源。评价层面需创新评价观念与方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知识理解、思维发展、情感态度纳入评价范畴;开发过程性评价工具。同时应改革考试命题方式,设计基于单元核心问题情境性试题;增加开放性问答题比重。另外要完善评价结果应用,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形成诊断性报告,指导教学实践调整。

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教学为例构建完善保障机制。在资源建设方面,教研组建立世界反殖民主义斗争资源库,收集整理殖民扩张与民族独立相关问题素材,并按认知难度分类;教师团队组建殖民史与民族独立运动教学探究小组,定期研讨教学难点;跨校联合举办世界反殖民化进程主题研讨会。跨学科合作方面,与地理学科合作开发殖民地分布与资源掠夺专题,与政治学科联合探讨民族自决原则与国际秩序主题。学校整合图书馆馆藏资源,设立殖民史与民族独立专题书架;利用校园多媒体平台,推送反殖民斗争历史影像资料。评价机制创新方面,设计世界反殖民化进程多维评价表,包含史实把握、因果分析、历史解释、价值判断四个维度;组织模拟联合国特别会议:殖民地独立问题活动,从不同国家立场探讨反殖民化进程。

结论:通过构建核心问题体系、重组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等路径实现教学质量提升;依托资源联动机制、评价改革措施,能为问题教学提供系统保障。此类教学模式变革不仅有助于克服传统历史教学碎片化、机械化弊端,更能培养学生宏观历史视野与批判性思维,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未来应进一步探索不同历史内容板块问题教学特点,深化数字技术支持下问题教学创新形式,拓展跨学科问题设计路径,为构建特色历史教育体系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代王宁.探寻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9):62-66.

[2]陈辉.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路径探究[J].江苏教育,2022,(51):7-9+23.

[3]谢晓芸.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施路径[J].高考,2024,(29):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