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路径探究

作者

李向阳

运城市人民路学校 04400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问题,通过分析现阶段实验教学现状与实施困境,探究资源整合优化与教学方法创新路径,构建科学实验评价体系与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面临硬件配备不足、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客观限制,亟需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多维评价体系等措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全面提升与思维能力发展,从而实现科学实验教学质量与成效双重优化,为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资源整合

引言:科学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实验教学愈发受到教师关注,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本文立足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实际,分析现状与困境,探索资源整合与方法创新路径,构建评价体系与质量提升策略,旨在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小学课堂实施困境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普遍面临硬件设施不足问题,众多学校实验室空间有限,仪器设备陈旧且数量不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参与实验需求。尤其农村小学与城市学校之间差距明显,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配备不足直接影响实验教学质量。师资力量薄弱同样制约着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来源于其他学科转岗,专业背景缺乏,实验操作技能不熟练,安全意识不强,难以胜任复杂实验指导工作。更为突出问题在于课时安排与实验教学脱节,受制于应试压力与课时限制,许多教师不得不压缩实验教学时间,将实验简化为演示或完全省略,导致实验教学流于形式。

教学理念与实践之间鸿沟依然存在,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做中学与探究式学习,但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重讲解轻实验重结果轻过程现象。许多教师习惯按照既定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过度干预学生实验过程,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空间。家校合作机制不完善也制约着实验教学成效,家长普遍重视语文数学等主科成绩,对科学实验重视程度不够,家庭科学教育氛围欠缺。而且交叉学科融合不足,实验教学与其他学科割裂,未能形成学科间良性互动与知识迁移。安全责任压力使部分教师对开展实验持谨慎态度,特别是涉及火源、化学试剂等实验项目,碍于安全管理顾虑而被弱化或取消。

二、科学实验资源整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应用

科学实验资源整合需要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同步推进,宏观上构建完整实验资源体系,微观上挖掘可用替代材料。实验资源整合应秉持四化原则:常态化、生活化、信息化、共享化。常态化要求将实验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生活化强调利用生活常见物品替代专业仪器;信息化注重借助多媒体与虚拟实验技术;共享化突出区域协同与资源互通。教学方法创新应突破传统讲授式与验证式教学模式,转向探究式、发现式与问题导向教学。科学实验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提问、自主探索、合作思考、反思总结。教师角色也需转变,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与支持者,通过设置认知冲突、创设探究情境、组织研讨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在求知欲与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内容中,空气占据空间实验可创新开展。教师先引入生活情境:“为何游泳时需先将气吹入救生圈?”引发思考空气占据空间特性。随后开展倒扣杯子入水探究实验,学生将纸团塞入杯底,倒扣杯子垂直入水,观察纸团是否湿透。实验设计三种杯子角度:垂直、倾斜、水平入水,让学生预测结果并验证。教师提问“为何纸团保持干燥”“倾斜杯子时会怎样”“气泡从何处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阻碍水进入杯子原理。延伸设计空气推动小船实验,学生用塑料瓶制作喷气船,通过气球释放空气推动小船前进,直观感受空气作用力。实验过程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每组设计实验变量如气球大小、充气量、释放方式等,比较船只行进距离与速度差异。此类教学设计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与科学思维,体现情境创设、问题驱动、变量控制、拓展延伸教学特点。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科学实验评价体系构建,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科学实验评价体系应突破传统单一结果导向评价模式,建立多维一体化评价机制。多维体现在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家长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全面化,涵盖知识理解、操作技能以及科学态度等方面;评价方式多样化,结合观察记录、成果展示、口头汇报等多种形式。一体化体现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互补、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应当建立科学实验档案袋制度,记录学生实验活动全过程,定期进行分析反馈;构建实验能力发展阶梯,明确各年级各阶段核心实验能力发展目标,制定相应评价标准与量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关键在于建立教学评一体化循环机制,通过评价发现问题、调整策略、改进教学,形成螺旋上升实验教学质量提升路径。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章呼吸与消化单元教学中,食物消化过程探究实验评价采用立体式评价体系。教师设计消化系统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制消化系统模型探究食物消化过程。先引导学生思考“面包吃下去后去了哪里”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消化系统模型:以漏斗模拟口腔,橡皮管模拟食道,气球模拟胃,长管道模拟肠道。实验过程中学生将面包块放入口腔,加入唾液酶模拟液,挤压胃部,添加胃液模拟物质,观察食物变化过程。评价环节采用三级联动模式:学生自评环节,填写探究日志,记录实验预测、过程与发现;小组互评环节,各小组展示模型与实验成果,从模型创意、操作规范与问题解释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评价环节,采用能力表现量规,关注学生实验设计、合作能力、科学表达与推理能力等方面。此评价方式既关注学生科学知识掌握,又重视实验过程与能力培养,促进学生从做中学,实现认知发展与能力提升双重目标。

结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开展需要系统思考与多措并举。通过分析现状找准问题症结,通过资源整合破解条件限制,通过方法创新激发教学活力,通过评价改革引领质量提升。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增加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模式创新,构建科教融合生态系统。唯有如此,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才能真正走向规范化、系统化、高效化,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与创新精神未来公民奠定坚实基础,促进青少年科学兴趣与科学思维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文利.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J]. 魅力中国,2020(20):147.

[2] 洪艳. 关于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深思[J]. 中外交流,2021,28(10):193.

[3] 闫晓平. 关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J]. 互动软件,2020(2):253. DOI:10.12277/j.issn.1672-7924.2020.02.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