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识别与防控措施分析
王圣东 于露 员鑫磊
泰安泰山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71000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项目数量不断攀升,施工规模日益扩大,工程类型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然而,建筑施工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其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施工现场往往存在高空作业、交叉作业、临时用电、重型机械作业等高危作业类型,一旦安全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甚至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因此,加强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防控机制,是确保施工顺利进行、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实现项目安全目标的重要前提。目前部分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中仍存在制度落实不到位、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术保障不足等问题,亟需通过系统研究施工安全隐患的分布特征和成因,从管理、技术与教育培训等多个维度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全面提升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保障水平。本文旨在从实际工程项目出发,深入分析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剖析其成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为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1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隐患识别
1.1 高处作业隐患
高处作业是建筑施工中事故发生率最高的作业类型之一,包括脚手架搭设、模板安装、屋面施工等。常见隐患包括脚手架搭设不规范、安全防护不到位、临边洞口未封闭、防护栏松动或缺失,以及作业人员未正确使用安全带等。高处坠落事故往往发生突然,人员救治难度大,极易造成重伤或死亡,因此必须在隐患源头进行精准识别与消除 [2]。
1.2 物体打击与机械伤害隐患
物体打击事故主要来源于高处坠物、塔吊吊物脱落、施工材料滑落等;机械伤害则常见于施工设备操作失误,如搅拌机、塔吊、升降机等设备未设防护罩或操作不当。隐患表现为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设备维护不到位、设备操作规程不清晰等。识别此类隐患需结合施工区域划分、设备运行范围及人员活动路径进行动态评估与风险分级。
1.3 临时用电与火灾爆炸隐患
建筑施工现场临时用电系统分布复杂,容易因电缆乱拉、漏电保护失效、接线不规范等问题引发触电事故或电气火灾。同时,施工现场常使用易燃材料、油漆、气体瓶等,一旦管理不当或操作不规范,极易发生火灾或爆炸事故。因此,临时用电和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必须在制度、技术和操作层面实现全过程控制[3]
2 施工安全隐患的成因分析
2.1 管理制度不健全与执行力不足
部分施工单位安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责任划分不明确,风险辨识与控制流程缺失。即便制定了安全操作规程,也常因执行不严、监督不到位而流于形式。在实际施工中,部分项目为赶工期而压缩安全检查环节,甚至存在无证上岗、边施工边整改等情况,这些都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4]。
2.2 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一线工人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缺乏系统的安全培训与技能认证。部分作业人员对施工安全缺乏认知,忽视劳动防护用品的使用,甚至擅自拆除安全设施。此外,新工人替换频繁、培训流于形式等问题也导致施工现场整体安全素养不稳定,是事故频发的深层原因之一。
2.3 安全技术措施不到位
在某些项目中,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设施未按规范配置,如脚手架承载力不足、防护栏杆不牢固、用电系统缺乏漏电保护等。这些技术缺陷往往在高强度、密集作业的环境下暴露出来,一旦发生事故,后果极其严重 [5]。部分施工单位为降低成本,故意减少安全设施投入,忽视了“技术预防”在安全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3 施工安全风险的防控措施
3.1 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与责任机制
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管理网络,细化责任分工,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管理方针。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将风险辨识、预警、控制纳入施工全过程。同时,应健全安全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与绩效考核、经济奖惩挂钩,提升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责任意识。
3.2 加强现场安全技术保障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及行业标准布设各类安全防护设施,包括安全网、安全带、安全通道、临边防护栏等,确保设施牢固可靠。对临时用电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制度,定期检测电气设备运行状态。引入智能化安全监控系统,实现高处作业、危大工程、塔吊运行等高风险作业的动态监控和数据分析,提升技术预警能力[6]。
3.3 提升作业人员安全素质
要强化对作业人员的岗前培训、持证上岗制度,定期组织安全知识考试和应急演练,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针对高危工种,应设立专项培训和技能评估机制,提升其专业作业水平。同时,应营造“人人讲安全、人人会应急”的现场氛围,通过宣传栏、视频教育、安全宣讲等多种形式,提高作业人员的风险
识别能力和防护意识。
4 结论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隐患识别与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工程顺利推进。本文从施工现场常见安全隐患出发,分析了其成因及分布特征,并结合管理、技术、人员三个维度提出了针对性防控对策。未来,随着建筑业向智能化、工业化发展,安全管理也应不断升级,应加强 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推动建筑施工由“事后控制”向“事前预警”与“过程可控”转变,实现安全生产的本质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 谢长春 . 房屋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消防安全管理探讨 [J]. 今日消防 ,2024, 9 (12): 82-84.
[2] 梁涛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 2024, (28): 49-51.
[3] 孙慧, 王婷婷, 程学北. 建筑工程施工中机械设备安全管理探究[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 2024, 37 (04): 131-133.
[4] 杨敬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探讨 [J]. 居业 , 2024, (07): 202-204.
[5] 袁文婷.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 建材发展导向,2024, 22 (14): 97-100.
[6] 席银宝. 提升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对策[J]. 建材发展导向,2024, 22 (14): 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