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靶向教学初探
龙振
苏州大学高邮实验学校
摘要: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实现高效化转型。靶向目标教学作为一种具有针对性和精准性的教学模式,能够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有效途径。本文探讨如何优化课堂设计、深化教学内涵、激发学生潜能、彰显语文素养。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挑战,对此应转变教学理念,探讨:设定"靶向目标"、确定"靶向措施"、生成"靶向成果"、优化"靶向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形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靶向教学 核心素养 高效课堂
引言: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传承等核心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靶向目标教学强调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针对性,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精准地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研究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靶向目标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与不足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等方面。纵观现今课堂教学实践不少教师仍延续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过分强调文本解读与考点讲解,忽视学生主动参与及思维能力培养。这种教师讲、学生听单向传递模式造成课堂活力不足学习兴趣低迷。应试教育影响下,许多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考试技巧训练上,割裂语文学科整体性,难以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靶向目标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高教学效率 靶向目标教学能够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明确设定培养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化传承素养的靶向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诗词的意境、情感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通过靶向目标教学,教师能够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目标中。如在阅读教学中,设定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信息提取能力等靶向目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提升思维品质。在写作教学中,靶向目标可以聚焦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靶向目标教学能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层次,制定分层的靶向目标,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设定更高层次的拓展性目标,如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等;对于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则侧重于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教学策略
(一)精准制定靶向目标
构建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重点在于更新教学理念与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核心素养导向教学需融合知识教学、能力培养、情感熏陶三者,强调建立真实语境、开展任务驱动、问题探究等教学活动。有效课堂需构建多元互动学习环境,通过小组讨论、辩论会、读书沙龙等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与合作意识。项目化学习模式将整合课内外资源,开展主题阅读、文学探究、写作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方面,微课、慕课等新型资源能够实现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延伸无缝衔接,构建混合式学习生态。课程内容设计应关注学科融合,将语文学习与历史、艺术、科学等知识联系拓展学生视野。教材运用上教师应创造性使用教材,进行资源二次开发,选取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且贴近生活实际内容,提高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
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教学为例,靶向目标可以设定为:学生能够准确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设计春天主题沉浸式体验项目学习。课前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春天古今诗文、图片、音乐等素材,建立主题资源库。课堂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意象,营造美学氛围,引发情感共鸣。接着组织学生分组研读课文,探究作者如何通过细腻观察、精准比喻、动态描写等手法表现春天特点。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与内容,对比分析朱自清独特美学风格与语言特色。创新环节设置春日感官体验活动,学生走出教室,用五感体验校园春色记录感受,随后创作微型散文或诗歌。这种围绕靶向目标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多样化,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靶向目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例如,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和体验语文的魅力。在教授小说时,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同时,还可以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的评价策略
构建科学评价机制是确保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成功实施关键环节,需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局限,建立多元立体评价体系。核心素养背景下评价应关注过程与结果并重,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过程性评价聚焦学生学习全过程,包括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质量、课外阅读情况等,通过观察记录、作品收集、学习档案等方式积累评价信息。终结性评价则应突破传统试卷测试范式,设计多样化考核形式,如口头汇报、小组项目、实践活动等,全面检测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评价主体应实现多元化,构建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与评价立体网络,促进多角度全方位评价。评价内容应紧密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展开,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发展、审美创造表现、文化理解深度等方面综合表现。评价标准应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关注进步幅度,鼓励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猫》一课教学评价为例,教师设计“猫咪观察家”综合素养评价方案。该方案包含三个阶段:课前阶段,学生完成猫咪观察日记,记录身边猫咪生活习性,搜集猫咪相关文学作品或科学资料,教师评价学生预习质量与资料收集完整性;课堂阶段,通过分角色朗读评价表实现学生互评朗读效果,小组合作完成“文本解析地图”采用组内互评与教师点评结合方式评价,创作环节学生完成“我眼中猫咪”写作,通过作品展示墙形式展出并评选优秀作品;课后阶段,学生可以开展文学作品中猫形象探究小课题,教师通过评价探究过程与成果,考查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此评价方案覆盖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维度能力,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定性定量结合方式全面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发展情况,有效激发学习潜能,促进核心素养形成。
结论: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提出了优化靶向目标、措施、成果的课堂设计、深化教学内涵、构建多元互动学习环境、实施项目化学习、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等构建策略。这些策略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对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未来应进一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机制、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等方面内容,为构建更高质量初中语文课堂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谭凤伟.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究[J].教师,2024,(34):27-29.
[2]董代群.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安徽教育科研,2023,(24):74-76.
[3]唐思远.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2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