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

作者

姚旭 马宁

白城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讲师 白城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学生

摘要:本研究探讨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基于“大思政课”理念,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路径。通过量化与质性分析,评估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发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教师素养、学生接受度和教学方法创新等挑战。研究提出了加强教师思政教育素养、优化课程设计与内容整合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以提升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心理学;“大思政课”

引言:

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深入,课程思政逐步融入各学科教学,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内容。“大思政课”理念自2014年提出并广泛推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所有学科中。作为学科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涉及认知发展、学习动机等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本文从“大思政课”理念出发,探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评估其实施效果,并提出改进路径。

一、“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与发展

“大思政课”理念起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旨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全面融合,促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该理念随着2014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深化的呼声逐渐发展,尤其在2019年以后,随着教育政策的推进,逐步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探索。

“大思政课”理念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所有学科中,而不局限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与拓展,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动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改革。

这一理念的发展核心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目标,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学科知识水平,同时强化其社会责任感、伦理意识与人文素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思政契合点

教育心理学课程涵盖认知发展、学习动机、情感态度和行为管理等内容,这些部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点。例如,在讲解学习动机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如何通过激发内在动机促进自我成长,并将其与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社会贡献密切相关,学习动机的激发有助于培养其社会价值观。在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思维模式随年龄变化而发展,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也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内化。尤其在高年级学生的教育中,教师应加强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2.思政元素的具体教学实践

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思政元素可通过多种方法融入。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激发内在动机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例如,在讲解学习动机时,强调社会责任感能够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不仅服务自己,也对社会和集体产生贡献,从而培养其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情感与态度的培养中。通过设计社会适应情境,学生能体验不同角色,反思如何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情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三、课程思政实践效果评估

1.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

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估是检验其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设计科学的评估标准,可以对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变化进行具体量化分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的测验、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同时,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表现以及期末成绩的变化,来评估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成长。量化评估能够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教师及时识别学生在知识掌握、价值观念以及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提升情况。

2.教学反馈的质性分析

教学反馈的质性分析侧重于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对话,深入了解其对课程思政元素的实际体验与感受。这种分析方式能够揭示学生在思想、情感和态度层面的真实反应。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访谈、小组讨论等形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质性反馈,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学生在学习动机、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为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提供有效依据。质性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学中未被量化评估捕捉到的细节,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

3.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课程思政在教育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方面,部分教师未能充分认识到思政元素的重要性,未能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课程中,导致思政教育的成效不显著。另一方面,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度较低,部分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没有直接关联,因此缺乏足够的参与热情。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也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

四、反思与改进路径

1.加强教师思政教育素养

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是增强课程思政效果的核心。教师应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并将其视为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附加任务。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应定期为教师提供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理论与实践方法,提升其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学科教学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避免将思政教育视为独立的部分,而应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通过鼓励教师参与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跨学科的学习与交流将使教师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教学中。

2.优化课程设计与内容整合

优化课程设计与内容整合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学科内容,而非仅仅附加思政内容。通过重新审视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结合,确保两者有机融合。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案例,探讨其对学生价值观的潜在影响,同时调整教材内容,使课程内容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方法多侧重知识传授,而思政教育需通过灵活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教师应结合不同学科特点,采用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深入理解。在讲解专业知识时,通过真实的社会案例或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增强他们的思政认知。

项目式学习和小组合作也是有效的教学手段。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从而在实践中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

结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逐步融入各学科的教学中,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一定的挑战。通过量化评估与质性分析,本研究揭示了课程思政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加强教师思政素养、优化课程设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等改进建议。未来,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全方位的支持与改革,既要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戴培委.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研究——以“教育心理学”为例[J].美眉,2024(7):0067-0069

[2]袁媛,张蜜.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护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评估与创新探索[J].黑龙江科学,2024,15(17):155-157

[3]秦琳,周文德.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以“教育心理学”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9):136-138

课题名称:高校“大思政课”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探索一一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为例 课题类型: 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一般课题 课题编号:JGJX2023D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