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策略与实践

作者

吴浪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达州 635000

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速推进,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1+X”证书制度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打破了传统学历证书单一评价体系的局限。通过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的有机衔接,对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有深远意义。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优化成为落实“1+X”证书制度的关键环节。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在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其经验与成果对同类院校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的重要性​

“1+X”证书制度的核心在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通,这对高职院校传统课程结构形成强烈冲击,以往高职院校课程多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脉络,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在职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上存在不足,导致学生所学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而“1+X”证书制度明确了职业技能的标准与要求,促使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课程结构,打破学科壁垒,将职业技能培训内容有机融入课程体系[1]。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优化课程结构能够使学生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训练,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以护理专业为例,在未实施“1+X”证书制度前,学生毕业后需花费较长时间适应临床工作;引入老年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后,学院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将照护知识与技能融入日常教学,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具备扎实的护理专业知识,还掌握了老年照护的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从职业教育发展层面而言,课程结构优化是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重要手段。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更新,只有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才能确保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二、“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策略与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延伸

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延伸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基础。在课程内容改革方面,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为依据,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与重构,学院需要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企业调研,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动态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分解融入专业课程。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在引入“Web 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可以对《网页设计与制作》《JavaScript 程序设计》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增加了响应式网页设计、前端框架应用等企业实际项目中的前沿技术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证书考核要求紧密契合。在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的基础上,学院还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延伸拓展,通过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以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为例,除了将“智慧农业生产技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融入核心课程外,还开设了《农产品电商营销》《农业物联网应用》等选修课,引导学生关注农业产业发展新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应积极摒弃传统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设置模式,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重新规划课程体系,学院可以通过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明确各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与素养,以此为依据设置课程模块。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将该专业职业能力分解为机械设计与制造、电气控制、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等多个能力模块,对应设置《机械制图与 CAD》《电气控制与 P L C 应用》《机电设备维修技术》等课程模块,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框架。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学院应注重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与递进层次,按照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三个层次,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与通用技能,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聚焦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展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职业发展方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三)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以理论考试为主,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无法适应“1+X”证书制度的要求。应该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式创新,构建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学院可以将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与评价。在过程性考核中,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项目实践成果等多维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与技能应用能力,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完成发动机故障检测、维修方案制定与实施等项目,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 6 0 % ;终结性考核则以理论考试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占总成绩的 4 0 % ,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四)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应通过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学实施与人才培养等工作,学院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中心引入校园,打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为例,学院与本地知名机械制造企业合作,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建设实训车间,配备先进的生产设备与技术,学生在实训基地中能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项目,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践。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将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经验等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场景与要求 [2]。在课程开发方面,学院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融入课程目标与内容,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等工作,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同步更新。此外,学院还应鼓励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通过顶岗实习、跟岗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结束语:​

总之,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关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通过课程内容的融合与延伸、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创新课程考核方式以及加强校企合作等一系列实践,在课程结构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赖凡 , 李晓华 , 姜黎 , 等 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研究——以食品检验检测技术专业为例 [J]. 中国食品工业 ,2024,(16):138-140.

[2] 马清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的优化策略 [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 ( 中旬刊 ),2024,(03):142-145.

作者简介:

吴浪,女,汉族,1986.1-,人,医学学士,讲师,研究方向:临床医学、职业教育。

课题项目:达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24 年度省、市教育科研课题“‘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优化研究——以为例”,项目编号:ZDL202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