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驱动下国有产研一体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李疆 张焜勇 高俊扬 李冰 王慧雪
北京航天爱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100076
摘要:在数字经济和科技变革加速的背景下,国有产研一体企业面临管理效率低、成果转化慢等问题。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支撑高效协同与资源整合。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供了流程再造与治理重构的契机。本文围绕管理体系重构、协同机制优化、绩效管控升级和风险治理强化四方面展开分析,探讨数字技术在经营管理模式中的深度应用。研究认为,数字化不仅是提高运营效率的工具,更是推动企业从经验管理走向数据治理的核心力量,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战略目标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产研一体;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优化
引言
国有产研一体企业肩负着科技攻关与产业化双重职责,其经营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然而,传统的部门分割式管理已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技术与市场环境,导致科研与生产脱节、协同效率低下。面对这一现实挑战,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企业治理变革的关键路径。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打通信息壁垒、提升管理科学性提供了可能。本文从管理体系、协同机制、绩效管控与风险治理四方面出发,系统探讨数字化驱动下的管理模式优化路径,为国企实现高效协同与持续创新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一、管理体系的数字化重构
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产研一体企业往往呈现出科研与生产并行但割裂的局面。科研侧注重创新突破,生产侧关注规模与成本,两者在目标制定和资源分配中缺乏统一协调,常出现研发成果与生产需求脱节的问题。数字化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可能。通过建立覆盖研发、生产、财务和供应链的统一数据平台,企业管理层能够实时获取各环节动态,实现对全局的系统感知与精准指导。借助ERP、MES、PLM等系统,管理层可以对任务流程进行全程监控,避免因部门间数据不一致带来的重复投入和效率损失。
同时,管理体系的数字化重构还要求组织结构从传统的职能分工型向平台协同型转变。以业务场景为核心组建跨职能团队,借助数字化工具实现任务驱动和动态调整,使科研与生产在同一数据链条中保持高度耦合。例如,研发成果的转化过程不再依赖部门间的层层汇报,而是通过数据链路实现实时共享和动态反馈,减少信息滞后。这样一来,企业能够从“人管人”的经验式管理,逐渐转向“数据驱动”的流程化治理模式,从而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战略执行力和组织适应性。
二、协同机制的数字化优化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科研、生产、市场等部门往往形成“信息孤岛”。研发成果难以及时反馈到生产端,市场需求也难以快速传递到研发部门,造成创新与落地之间存在断层。数字化协同机制的引入,能够有效打破这些壁垒。通过建设企业级协同平台,研发部门可在项目设计阶段直接接入市场需求数据,生产环节的工艺参数也能实时传回研究端,实现闭环优化。这种基于数据流的协同机制,使各部门之间不再依赖冗长的人工沟通,而是通过“系统对系统”的方式实现即时联动。
此外,数字化优化还能推动跨部门决策效率提升。通过引入数字化工作流引擎,任务分配、审批与进度监控均可在线完成,减少了重复沟通与人为延误。在研发—生产—市场的链路中,数据成为共通语言,提升了组织弹性和反应速度。例如,当市场端发现客户需求变化时,研发部门可立即启动设计调整,生产线也能迅速调整工艺,从而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快速联动。这种协同机制不仅提升了创新成果的转化效率,也使企业具备更强的竞争力与市场响应力。
三、绩效管控的数字化升级
在产研一体化背景下,绩效考核的难点在于如何科学衡量研发投入与成果产出的匹配度。传统考核多偏重结果,忽视过程,导致研发人员动力不足,资源分配缺乏合理依据。数字化手段的引入,为建立全过程、多维度的绩效管理体系提供了条件。通过数据采集与分析,企业能够在研发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和市场反馈等多个维度设置指标,实现从单一产出导向向综合过程管理转变。
绩效管控的数字化升级还体现在动态调整与实时监控上。借助大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企业能够对研发项目的关键节点进行实时跟踪,一旦发现资源消耗过快或进度滞后,便能及时优化方案,防止问题扩大。同时,绩效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使个人与团队的贡献透明化、量化。这样不仅增强了考核的公正性,也提升了员工的参与感和组织凝聚力。数字化绩效体系推动了企业由“事后评估”向“过程管理”的转型,使绩效管控更具科学性和敏捷性,为产研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风险治理的数字化强化
国有产研一体企业承担着重大科研与产业化任务,其风险类型复杂,包括技术风险、供应链中断、资金合规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传统风险管理多依赖人工经验,预警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复杂环境下的治理需求。数字化强化则能弥补这一短板。通过构建智能监测系统,企业可利用预测建模与数据挖掘,对潜在风险进行提前识别和动态评估,从而建立识别—评估—预警—响应的闭环管理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数字化风险治理表现为多方面应用。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确保采购和物流环节透明可信;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建立专利数据库与对比分析系统,可在早期发现侵权风险并采取预防措施;在合同与资金管理中,引入智能风控工具,能够实时监控资金流向和合同执行情况,防止违规操作。通过风险可视化平台,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风险指数的动态变化,实现分级响应与精准管控。这种数字化强化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其在承担国家战略任务时提供了稳健保障。
结论
数字化转型正在深刻改变国有产研一体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治理结构。通过构建统一数据平台、优化组织协同机制、建立科学绩效体系以及强化智能化风险管控,企业不仅提高了运营效率,也增强了战略执行力与市场适应性。研究表明,数字化不仅是管理手段的革新,更重构了管理理念与组织边界,推动企业迈向精细化、透明化和敏捷化治理。未来,国企需在保障数据安全和制度规范的前提下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构建与数字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管理范式,为实现自主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参考文献
[1]金丹培.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J].商业2.0,2025,(19):55-57.
[2]吴昊.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策略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5,28(11):110-113.
[3]刘菁.数字化驱动下国有企业财务共享中心质量管理研究[J].财讯,2025,(06):178-180.
[4]张宇.数字化驱动下国有金融企业财务管理效能提升的关键要素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25,(04):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