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探索

作者

卢倩倩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林圩镇甘豆小学

摘要:在小学阶段,跨学科任务群的设计不仅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展开,探讨如何通过跨学科的整合与任务群的构建,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通过对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框架、任务群主题的跨学科整合策略以及任务群实施的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

一、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框架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构建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意义的任务,激发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比如,将语文中的写作训练与历史、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内容结合,设计综合性任务,既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跨学科的情境中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任务群的构建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要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联结和深度学习的引导。

在构建框架时,老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出既符合学科标准,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的设计,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框架的搭建应当从知识的纵深性出发,确保跨学科内容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老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兴趣点和课堂互动情况,不断调整和优化任务的难度与结构,使任务群的构建既具有科学性,又能适应不同每一个学生的需求。

二、任务群主题的跨学科整合策略

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还能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形成全面的学习视野。比如语文课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不仅仅是一篇富有悲情色彩的故事,它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背景与人文关怀。将语文教学与美术、道德教育、历史甚至音乐结合,可以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增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美术学科可以通过引导每一个学生描绘小女孩的悲惨景象,帮助每一个学生从视觉的角度理解文本中的悲情氛围,从而更深刻地感受故事中的情感张力;道德教育可以通过分析小女孩的遭遇,引导每一个学生讨论贫困、关爱等社会问题,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历史学科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让每一个学生了解19世纪欧洲的贫困问题,增强他们的历史感知;音乐学科可以通过引导每一个学生演唱与故事情节相符的音乐或歌曲,帮助每一个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感受故事的情感,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能力。

在《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的教学中,跨学科整合策略的实践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老师应该结合美术课,要求每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创作与“寒冷”和“火光”相关的画作。通过这一活动,每一个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故事中情感的变化,尤其是在小女孩点燃火柴、看到幻象的那一刻。通过视觉艺术的创作,每一个学生能够从感官的层面体验和表达故事中的情感,进而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老师应该结合道德教育的内容,开展“关爱他人”主题的讨论,引导每一个学生从文本中提炼出人性的温暖与冷漠,并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对比,探讨社会上的贫困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关爱他人来改善社会环境。这样的讨论不仅能够让每一个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认识,也能够引导每一个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在历史学科的结合上,老师应该通过讲解19世纪欧洲的贫困问题,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使每一个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背后的社会背景,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小女孩的困境。

三、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的实践路径

在实施跨学科学习任务群时老师应当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综合性,以保证每一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提升其综合素质。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语文课本中的《女娲补天》为例,这一故事不仅有丰富的神话背景,还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跨学科的整合尤为重要。老师应该通过历史学科的知识,引导每一个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及其文化背景,从而为《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奠定基础。历史学科的介入能够帮助每一个学生掌握神话故事的历史脉络,让他们在了解背景的时候感受到文化的深度。结合美术学科,老师应该引导每一个学生用画笔再现《女娲补天》中的关键场景,如女娲炼石补天的画面,既能增强每一个学生对故事的直观理解,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增强对故事的情感认同,还能够通过绘画这一形式表达他们对人物情感和神话故事的理解。在科学与文学的结合上,老师应该通过与自然科学课程的联系,引导每一个学生思考和讨论“补天”这一概念的象征意义,以及自然灾害与人类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

在具体实施《女娲补天》这篇课文的跨学科任务群时,老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感和思维深度。老师应该结合历史学科的内容,向每一个学生讲解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特别是《女娲补天》背后的历史背景及其文化含义。在课堂上,老师应该通过讲解古代文化中的自然观念、神话传说等内容,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老师应该组织每一个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女娲补天”所体现的文化价值,鼓励每一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应该引导每一个学生通过绘画再现女娲补天的画面,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表达他们对课文的感悟。通过这种艺术创作活动,每一个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文本的情感,还能够通过艺术形式将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表达出来。老师应该将科学知识与文学结合,组织每一个学生进行关于“补天”的讨论,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探讨现代科技如何帮助人类应对灾难。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每一个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每一个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通过对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的探索可以看到,跨学科任务群不仅能够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够促进知识的深度整合。在任务群的构建框架中,老师需要设计出合理的任务内容并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不断优化。在任务群主题的跨学科整合策略中,老师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设计出具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任务。在任务群的实施路径中,老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任务的解决并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 孙燕妮. 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探索 ——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耦合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9):10-13. DOI:10.3969/j.issn.1674-5582.2022.09.003.

[2] 邹琼,黎婧.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建构的路径探寻[J]. 四川教育,2024(17):41-42.

[3] 路璐. 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主题建构模式探究[J]. 文学教育,2023(23):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