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刘士丽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文峰小学 264400
摘要:本文聚焦过程性评价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路径探索,通过分析功能定位、实施策略及效果转化三个维度构建科学完整评价体系。明确目标指向能促进学习主体性发展;创新课堂方法实现多元信息采集;关注反馈机制则助力学习效果提升。过程性评价将关注点从结果转向过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重视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学习心态与积极人格特质。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小学数学;功能定位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教学评价理念发生根本转变,过程性评价逐渐受到重视。小学数学是基础学科,其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发展与能力培养。传统结果导向评价难以全面反映学习全貌,而过程性评价通过关注学习全程记录成长轨迹,能更客观呈现学生真实状况,通过探讨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路径提升教学实效性。
一、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功能定位
过程性评价是现代教育理念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转变评价视角,从关注最终结果转向重视全程参与。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决定其需建构科学合理评价体系,通过确立明确目标指向实现评价功能最大化。过程性评价具有诊断功能,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学生解题思路、推理过程与错误类型,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问题从而调整教学策略。此功能使教师获取一手资料,了解班级学情实现精准施教。过程性评价具有激励功能,通过肯定学生每一点进步,关注微小变化形成持续性鼓励机制。对数学学习兴趣不足学生而言,阶段性成就感体验能有效提升学习动力。
过程性评价具有引导功能,通过评价标准建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学习方向,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比如通过强调数学推理过程重要性引导学生注重思维表达与逻辑构建。过程性评价具有发展功能,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习轨迹,使学生清晰认识自身变化树立学习信心。过程性评价还能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通过互动评价环节增进理解,建立信任氛围。教师应深刻理解过程性评价多重定位,针对不同学习阶段、不同能力水平学生设计差异化评价方案,确保每位学生均能获得适合自身发展评价反馈。应将评价目标与课程标准紧密结合,使评价活动始终围绕核心素养展开,避免评价偏离教学主旨。
二、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过程性评价实施需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通过多元手段全面记录学习轨迹并给予及时反馈。课堂环节中采用观察法、访谈法、作品分析法及实践操作法等多种策略收集评价信息。观察法重点关注学生解题思路表达、错误纠正与思维转变过程;访谈法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了解学习困惑与认知障碍;作品分析法聚焦学习成果背后思维痕迹;实践操作法则关注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与问题解决效率。评价主体应打破单调格局,构建师评+生评+家评三位一体评价体系,让学生参与自评互评活动培养元认知能力。创新评价工具使用,如设计成长档案袋记录学习成果,开展数学日记反思解题历程,利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脉络,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如小程序或平板电脑实现即时评价。评价内容上不仅关注结果正确性更重视解题策略选择、思维灵活性及数学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展现综合素质。
以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上册《1~5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为例,教师设计立体评价方案。课前预习环节,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画出包含1-5数量物品图画,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前备知识。课中探究环节设计数学小侦探活动,让学生寻找教室内含1-5数量物品并记录,师生共同评价发现能力;操作环节采用小棒拼数字形式,观察学生手眼协调能力与数感建立情况;通过数字配对游戏评价学生对数量、数词、数字三者关系理解;加减法学习中设置算一算,比一比环节,记录不同解法并开展互评活动,鼓励创新思路。课后延伸环节设计数学小报任务,引导学生收集生活中1-5相关数量图片并标注算式,形成个性化作品。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效果转化
过程性评价最终目标在于通过有效反馈促进学习质量提升,其关键在于构建完整闭环机制。反馈应具备及时性与针对性,教师需建立规范反馈渠道,如面对面交流、书面评语、小组会议等多样形式确保信息准确传递。反馈内容应聚焦具体行为或表现而非笼统评价,如计算步骤排列清晰比做得好更具指导价值。反馈语言应采用鼓励性表述,强调进步空间而非局限性,避免使用绝对性词语。反馈后续需转化为改进措施,通过分层指导策略针对评价结果实施精准帮扶,如对基础薄弱学生设计递进式练习,对思维灵活学生提供拓展任务。基于评价数据优化教学设计,调整难度梯度丰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反馈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形成评价-反馈-调整-提高良性循环。注重营造积极评价氛围,关注相对进步而非绝对水平,建立成长激励机制如数学进步之星评选活动,让评价成为学习动力源泉。
以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下册《厘米、米的认识》教学为例,教师构建多层次反馈转化体系。课前通过情境引入让学生尝试用手掌、铅笔等工具测量课桌长度,引发统一度量单位必要性思考,并记录学生前概念状态。教学过程中设计小小测量师活动,学生分组测量教室各物品长度并制作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并进行即时反馈,如尺子放置位置需调整、读数视角要垂直等具体建议。对测量困难学生,教师安排小老师进行同伴辅导;对掌握较好学生,布置测量拓展任务。单元后期开展测量大赛活动,让学生测量指定物体并比较结果误差,通过现场分析误差原因形成认知提升。课后设计测量日记,引导学生测量家中物品并记录,家长参与评价并签名确认。
结论:过程性评价通过关注学习全程而非单纯结果,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新视角。通过从功能定位、实施策略及效果转化三个维度构建完整应用路径,提升评价实效性。明确评价目标能够使评价活动更具针对性;创新评价方法能够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真实状况;重视评价反馈能够促进学习效果最大化。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过程性评价应用新思路,完善评价工具与策略,形成科学合理评价体系,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思仪.过程性评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读写算,2024,(28):79-81.
[2]乔茜.小学数学课堂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研究[J].文理导航(中旬),2022,(05):13-15.
[3]许平宗.小学数学教学中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1,(32):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