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高农民文艺素养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作者

张泽麒

西宁市文化馆

摘要:在全面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西宁市文化馆立足自身职能优势,积极探索乡村文化建设新模式,通过提升农民文艺素养来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综合发展。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出发,结合具体实践,阐述西宁市文化馆在此方面的努力与成就,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及建议。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文艺素养;乡村人才振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把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关键之举和长久之计,通过乡村群众文化建设,落实落细落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了文化振兴的重要性,而文化馆作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载着传承文明、启迪民智、凝聚民心的责任。在这一过程中,西宁市文化馆积极发挥其平台作用,探索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建设之路。

二、西宁市文化馆的乡村文化建设实践

(一)构建多元化文艺培训体系。定期组织艺术家下村进户,面对面指导农民掌握技艺。近年来,西宁市文化馆在两县(大通县、湟源县)、一区(湟中区)90余乡镇,打造“乡村文化合作社”9个,共培训完成文化人才专项培训工作达263期,参与培训教师213人次,受训人数约18985人次,汇报及演出94场次,观众人数约20.5万人次。真正将各门类艺术人才分派到基层,对基层百姓进行普及培训,先后开设了广场舞、合唱、曲艺、戏曲、手机短视频制作剪辑、歌舞戏曲社火化妆等普及类艺术课程,同时还推出了一系列特色课程,包括民间社火、舞龙、河湟皮影、花儿、大通彩陶舞等河湟文化课程,将教学成果留在村里,将文化艺术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打造新的乡村旅游吸睛点,让群众切实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创办“我的舞台我做主”乡村春晚,鼓励各村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独特文化标识,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举办 “百姓演”、“百姓看”、“百姓乐”“我的舞台我做主”乡村春晚综艺歌舞专场、戏曲专场、曲艺专场演出活动,并设立主会场与分会场,不仅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特色”的亮点,更是将文化人才专项培训成果进行集中与分散展示,进一步发挥乡镇的文化带头人作用,发挥内生动力,自主编排、排演,开展春晚活动,培养了一批“乡村文化带头人”。

(三)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村级文化中心全覆盖,每个村至少设立一处集图书阅览、教育培训、艺术展览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中心,以各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为主要阵地,全力推进免费开放工作,同时举办各类面向基层的群众性文艺培训,全面提升业余文化团队和业余文艺爱好者的整体素质。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西宁公共文化云平台面向基层文化馆开发建设“文化阵地云平台”,应用终端覆盖PC端和移动端,功能以“特色馆”为单元建设具有场馆介绍、信息浏览、活动推介、预约培训等各类时效性、传播性较强的自定义功能。

三、实践困境分析

通过一系列措施,西宁市文化馆有效地提升了农民文艺素养,激发了乡村内部文化创造力。据统计,过去五年,参与文艺活动的农民比例显著上升,培育出多位获得省级非遗认证的乡土艺术家,如湟中区鲁沙尔镇的高跷通过抖音平台走红,吸引外界关注,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

然而,也面临着诸如多元融资渠道尚未健全、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需加大投入,吸引更多优秀师资下沉乡村,同时,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确保乡村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主体参与断层化。乡村青壮年劳动力因外出务工流动性较强,导致文化活动参与率偏低,活动受众主要集中于中老年人群及妇女群体,青壮年群体的“空心化”导致曲艺、社火等传统技艺传承面临断代风险。据调研,18-40岁务工群体参与率不足15%,与60岁以上人群68%的参与率形成鲜明对比。

(二)服务供给梯度差。地处偏远的行政村受地理环境制约,难以持续、常态化地享受优质文化服务,城乡文化资源供给差距显著。大通县朔北乡等偏远村落年均接受文化馆下乡服务仅2次,不足城郊乡镇的1/5。以湟源县为例,县城周边10公里内行政村年均享受文化服务23次,而海拔3000米以上的日月乡年均仅4次,存在显著的地理衰减效应。

(三)项目可持续发展难题。部分文化项目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资金支持,市场化运营能力不足;文艺创作成果与市场需求衔接不紧密,产业化转化效率较低。2021-2023年开展的12个非遗项目中,仅堆绣、银铜器制作2个项目实现文创产品转化,其余均依赖财政拨款维持。

四、优化建议

1. 实施分层分类精准服务策略。依据不同年龄、职业群体的文化需求,定制差异化课程体系。例如,为青年群体增设短视频创意制作、电商直播运营等新兴文艺课程,提升文化活动吸引力。

2. 搭建“政府-企业-社会”协同运作机制。建立“政府统筹引导+文化馆组织实施+企业跨界赞助”的合作模式,鼓励文旅企业通过活动冠名、项目合作等方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文艺创作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转化。借鉴“海东袁家村模式”,鼓励农民文艺合作社与旅游公司合资成立文化运营公司,政府以场地入股占30%股份,利润反哺活动经费。

3. 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美育。开发乡村文化线上教学平台,利用短视频、慕课等新媒体形式扩大文化服务覆盖范围;建立乡村文艺人才信息数据库,实现人才资源的动态管理与优化配置。联合青海民族大学开发'河湟文化云课堂'小程序,将花儿民歌、土族盘绣等非遗课程拆解为15分钟短视频模块,配套线上导师答疑机制。

西宁市文化馆在乡村文化建设上的成功实践表明,提升农民文艺素养不仅能丰富村民精神生活,也是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的关键途径。政府应给予更多支持,鼓励各地文化馆因地制宜,创新工作方法,共筑美丽乡村梦。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1-2025年)[Z].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1.

[2]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2021-2025年)[Z]. 西宁: 青海省人民政府, 2021.

[3]西宁市文化馆年度工作总结及调研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