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海量阅读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聪慧 张鹏程
平陆县第二初级中学 044300
一、构建多元阅读体系,夯实语文阅读基础
教师应整合各类优质阅读资源,建立涵盖经典文学作品、现当代名著、科普读物等不同类型图书馆藏,满足学生多层次阅读需求。同时编制分级阅读书目,按照难易程度划分为基础、提高与拓展三个层次,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展开阅读。此外,还需关注数字化阅读资源建设,借助网络平台、电子书库、有声读物等多媒体工具,拓宽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定期更新推荐书目,结合语文教材内容,精选与课文主题相关联著作,强化教材延伸的阅读功能。为保障阅读时间,可实行晨读十分钟制度,每周安排固定阅读课,创设午间书香或午后悦读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持续阅读习惯。
教师应该构建班级图书角,鼓励图书漂流,开展我推荐,我阅读的活动,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学校图书馆可推行开放借阅制度,延长开放时间,简化借阅手续,便利学生获取图书资源。师生共同制定阅读计划,编写阅读手册,记录阅读历程。教师通过建立阅读激励机制,如颁发阅读之星称号、设立书香班级奖项等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从阅读数量、广度、深度等维度全面考核学生阅读表现。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优化引导阅读策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教师应将课堂教学与自主阅读紧密结合,创新阅读教学模式,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局限。可采用导读—自读—共读—品读四步教学法,先由教师引导预习,提出问题激发阅读期待,再让学生独立阅读标注批注,然后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心得,最后全班共同品析文本精髓。在文本解读过程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多维阅读能力,包括获取信息、理解文义、解析结构、体会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开展有深度阅读,掌握精读略读方法,学会提取关键信息,归纳中心思想,辨识文本观点。针对不同文体特点,设计相应阅读指导策略,如小说重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发展,散文侧重意象解读与情感体验,论说文注重论证方式与思想内涵。实施阅读难点突破计划,针对学生阅读困惑点编写辅导材料,开设阅读疑难诊所,举办读书交流会,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借助思维导图、结构分析图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脉络,把握文章框架。运用合作学习模式,组织读书小组,通过同伴互助形式共同攻克阅读难题。创设丰富阅读活动,如读书节、主题阅读周、名著阅读比赛等,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开展形式多样阅读汇报,包括读书笔记展览、读后感评比、经典诵读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优化阅读策略激发学生兴趣:构建朱自清《春》与其他文学作品关于春天描写联动阅读系统,引导学生在阅读前搜集古今中外关于春天名篇名句,包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经典诗句,为学生营造丰富阅读背景。课堂教学采用图文互动阅读法,先展示春天美丽图片,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再设计文本探秘导读单,提出作者如何抓住春天特征进行描写?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现春天生机?等问题;学生自主阅读标注段落主题与情感变化;随后组织春天印象小组讨论,交流文中精彩描写与感受;最后全班共同品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等经典语句。针对文中生僻字词与难懂句式,制作春之语言学习卡片,帮助学生理解桃儿、柳丝儿等意象内涵。引导学生从写作手法角度探究文章如何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感官描写捕捉春天生命力,如作者写短笛、风筝等景象怎样表现春天活力。组织我眼中的春天主题创作,鼓励学生走进自然,观察春天变化,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感受,仿照课文写一篇春天散文。通过微信班级群建立春天印象阅读分享平台,学生上传自己拍摄春天照片与阅读感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朱自清散文选》,了解作者其他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形成作家作品整体阅读体验。此外,开展四季美文拓展阅读,搜集描写夏秋冬季节散文,比较不同季节文学表达特点,培养学生文本比较阅读能力。
三、拓展深度阅读空间,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教师应超越浅层次阅读限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核,挖掘作品丰富内涵。可采用主题阅读法,围绕特定主题如成长、家国情怀、自然与人文等设计系列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多层面阅读,形成对主题全面认识。实施跨文本阅读训练,选取内容相关或风格相似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文本互鉴能力。开展古今文对读,通过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对比,感受语言变迁与思想传承。推行中外文对读,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进行经典重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现代视角重新解读古典名著,激发创新思维。组织文学批评训练,教授基本评论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精神。
教师还应该建立阅读互动平台,如读书论坛、书评博客等,为学生提供思想交流空间。开展跨学科阅读探索,将语文阅读与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融合,构建综合性知识网络。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式阅读,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寻找答案,提升思辨能力。实施项目式阅读学习,围绕特定议题进行资料搜集、阅读分析、成果展示,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鼓励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进行续写、改写、仿写等创作活动以此实现对文本再创造。建立个人阅读档案袋,记录阅读成长轨迹,总结阅读方法,反思阅读经验。
结论:本文从构建多元阅读体系、优化引导阅读策略、拓展深度阅读空间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一系列实施路径。教师通过整合优质阅读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深化阅读层次,能够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教师需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阅读指导,满足不同学习需求。教师还应将阅读活动与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紧密结合,通过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综合能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化阅读将成为重要趋势,教师应积极探索线上线下融合阅读新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阅读空间。
参考文献
[1] 包恬 .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影响 [C]// 第三届智慧教育教学与发展论坛论文集. 2024:1-5.
[2] 蒋家旭 .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研究 [C]// 教育管理与教学方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 2023:1-3.
[3] 刘文存 .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素养养成的策略 [J]. 学周刊 ,2024,3(3):128-13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4.0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