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新范式: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富刚
甘肃省华亭市职业教育中心
摘 要:本论文围绕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展开研究,深入剖析当前中职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如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等。通过阐述两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包括有助于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 。结合具体实践案例,提出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的路径,即建立校企协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等,旨在为推动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促进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政教育;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
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职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局限于专业技能,更强调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综合品质。思政教育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职业精神的重要途径,与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然而,目前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需探索新的协同育人范式,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
一、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的现状及问题
(一)思政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
当前,部分中职学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与产业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例如,在讲解职业道德内容时,未能结合具体行业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未来职业所需的道德素养认识不足,难以将思政教育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职业场景中。
(二)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校企合作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协同度较低,企业参与中职思政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校与企业在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尚未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例如,企业在实习实训环节往往更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使得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未能得到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足
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大多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对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了解有限,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产业实际与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同时,企业导师参与思政教育教学的机制尚未健全,企业导师的思政教育教学能力也有待提升,无法充分发挥其在协同育人中的作用。
二、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将思政教育融入产教融合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例如,在企业实习过程中,通过企业导师的言传身教,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企业的文化内涵和职业精神,从而实现专业技能与思想政治素养的同步提升,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提升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助于优化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实际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通过校企协同育人,学校能够及时了解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并将其融入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中,从而培养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提升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
(三)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进而推动产业的创新与升级,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一)建立校企协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1、共同开发课程内容
学校与企业共同调研产业发展对人才思想政治素养的需求,结合专业特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例如,对于机械制造专业,将工匠精神、质量意识等内容融入课程,通过企业实际案例和生产流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旅游服务专业,将服务意识、文化传承等内容作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2、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企业实际项目和工作场景引入课堂。例如,在思政课教学中,以企业真实的职业道德事件为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打造双师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
1、加强校内教师企业实践
建立校内思政课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一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企业实际需求,积累实践经验。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将企业的实际案例和职业精神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引进企业导师参与教学
聘请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兼职思政课教师或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参与学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活动,通过讲座、实践指导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企业的文化理念、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同时,加强对企业导师的教学培训,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
1、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建立由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技能、职业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学校主要评价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和校内表现;企业重点评价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实践能力;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自我反思和成长;社会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反馈人才培养质量。
2、注重过程性评价
改变传统的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记录学生在思政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通过定期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职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深度融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职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校企协同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双师型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评价机制等实践探索,能够有效解决当前两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构建协同育人新范式。在未来的发展中,中职学校应进一步深化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
备注:该论文为甘肃中华职业教育社2024年度规划课题《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施路径探索研究(立项号: SZJS24YB13)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