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能力重构的中职学校学分银行建设路径分析

作者

刘畅

湖南省工业贸易学校,湖南省长沙市,410100

作者简介:刘畅(1990.05—),男,汉族,湖南浏阳人,本科,研究方向:政工师方向(学生教育管理,宣传)

摘要:随着我国职业院校陆续对于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推行,中职学校也提高了对学分的互认需求,需根据学生能力,建设学分银行并为其下发学分。将选修课程作为学分制的根本,运用绩点变化以及学分累积的方式,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进而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衡量。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思考,重点讨论了基于能力重构的中职学校学分银行建设路径。旨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能力重构;中职学校;学分银行;建设路径

引言:随着新时代的降临,中职学校将培育应用型、高素质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发展根本,通过增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才的方式,引领开展教育体制的改革工作。而为合理反映学生学习情况,更是对学生能力的重构,结合单管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为保证学生能够有效适应,围绕新业务、新活动而构建的关系系统,员工技能培训、知识讲解及价值观培养系统,建设学分银行,使学校通过学分银行,激励学生学习,一改以往的教育管理方式,而是运用创设学习成果累积、认证和转换机制的方式,确保学生后续可以顺利融入企业的生产及社会生活当中。从而展现基于能力重构的中职学校学分银行建设路径的实践意义。

一、加强学分银行顶层设计

学校通过中职教育学分的合理设定,有助于完善当前的学分认定标准。一是学校不应固守原有的教育优势,而是通过学分银行的全面组织方式,了解中职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时的特点,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学段和类别,开展对学生学分银行的顶层设计工作。贯彻落实终身的职业教育工作理念,要求学校可以注重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的衔接,促使学分银行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重构,有效融入学校的学分银行平台,进而保障了学分银行的互联性以及融通性。例如,学校可采用学分积累→学分认证→学分兑换的方式,分级开展设计工作,并要求中职学校可以分级对学生的学分管理,从而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了解学分的转换标准。二是重要行业中的专家人士使其能够参与到中职学校的学分银行建设活动当中增加有效指导者。基础性的理论支撑,促使在学分银行推行期间能够增强学分认定标准的权威性,以公开公平且公正的学分评估方法,有效夯实了学生的学习基础。

二、合理设置学分转换机制

为保证中职学校学分银行的管理工作和系统之间的衔接性。(1)设置认定标准。因学分银行的标准并非独立,应和其他教育内容相互衔接,才能形成完整的学分转换机制。学校应注重学分价值层面、教育层面的梯度关系,综合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通过学分的量化标准,要求专业实践类的学科学分是比理论课程要高的,采用差异化的赋分手段,按照1.5:1的方式换算。若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技能证书,也可实现对特定课程学分的抵扣。运用学科和学生职业技能相互支撑的方式,才能实现专业,乃至学校内学分的顺利转换[1]。(2)确认课程衔接规则。学校为顺利开展学分银行的建设活动,应通过课程目录以及学生能力矩阵的对比方式,增加学分转化过程的细则。一是可采用完全等效的手段,根据中职学生所学课程内容,使学分与内容的匹配度在大于85%时,可以转换为1学分。二是运用部分等效的方式,在匹配度在60%~85%之间时需通过补修差额的方式,让学生重修学分。三是新增课程,若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匹配度小于60%时,则需重修学问严重则需进行重读。

三、创建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

由于中职学校在开展学分银行建设活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内容,应加强数字技术的应用,依靠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创建,生成数据库并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及学分信息等存储其中,通过增加密码验证的方式,要求非教师或学校领导无法访问,以集中管理的方式,实现对学分信息的共享。通过设置账户的方式,要求每位学生教师都可创建个人账户,通过简洁的用户界面开发方式,保障相关人员可以执行学分查询,学分规则学习等内容。有权限的人员,可以通过登入账户、输入密码,修改学生的学分信息,及时为学生增添或删减学分,有效提高了学分银行的管理水平。

四、营造良好资源环境

中职学校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方式,能够为学生呈现其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成果,通过线上渠道或线下教学人员的鼓励,引导学生可以正确面对学习,能够增加自身在学校内的实践,以赚取学分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职业能力的重构机会。但此工作不可缺少学习资源的利用。所以中职学校可在学分银行建设期间,整理与校本化课程相关的专业内容,引进精品课程等,辅助教师引导学生实现职业能力的重构[2]。(1)通过学习资源的增加,引导学生能够活用教材内容,通过顶岗实习等方式增加自身的学习机会,促使零碎的学习成果能够转变为学分,有意识地促进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能力。(2)通过能力重构的方式,学校也可引进高资质教师,通过完善学分银行建设活动的方式,继续培养在校教师,使其能够具备正确使用学分银行的观念,促使学校能够加强对校内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在共同的努力下,营造良好的资源环境。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将能力重构这一理念引入到中职学校的学分银行建设活动当中,采用加强学分银行顶层设计,合理设置区分转换机制,创建学分银行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资源环境的方式,确保中职学校能够成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促使能够在学分银行的助力下,实现对学生能力的重构。让其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对企业或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学分银行,实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了解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并通过学分银行的建设方式,增加学校在实践过程中的探索,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马媛, 徐瑞兰, 陈建华. 中职学校推行学分银行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宁夏教育, 2024, (11): 73-74.

[2]廖功毅, 高吉祥, 莫滨铨. 中职学校竞赛全员化实施途径探究[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3, (07): 23-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