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

作者

刘婕庆

雷波县幼儿园 616550

在当今全球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传承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在幼儿教育阶段,怎样促使儿童从小就接触、认识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学前教育领域里的一项关键课题,幼儿园作为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培育民族认同感以及文化自信心的关键时期。然而就目前的实际状况而言,众多幼儿园在教学活动安排方面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专业能力有所欠缺、课程与生活相互脱节等诸多问题,使得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为了切实解决上述这些问题,有必要探寻契合幼儿认知特点与行为习惯的传统文化融入途径,达成教育内容的科学整合以及教学方式的创新。本文借助剖析传统文化教育在幼儿园阶段所有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实践案例,提出有系统性且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活动融入策略,以便能为幼儿园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当下我国幼儿园传统文化

教育整体处在探索与完善的进程之中,呈现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其一教育内容把节庆活动当作重点,像春节、端午、中秋这类传统节日都包含在内,然而在礼仪、诗词、书画等其他方面涉及得比较少,覆盖范围不够广泛,其二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依赖教师进行讲解以及开展简易手工制作,缺少情境创设与游戏化设计,很难激发幼儿的兴趣。其三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存在局限,部分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缺少系统性的培训与指导,不太可胜任相关教学任务,另外家园合作机制并不完善,家庭教育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和幼儿园教育出现了脱节的情况。

二、传统文化内容选择与课程设计策略

要让传统文化教育切实契合幼儿园教育目标以及儿童发展规律,就需要科学挑选适宜内容并优化课程设计,内容选择应当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作为导向,重点覆盖以下几类:其一为传统节日习俗,像是春节时放鞭炮、端午之际包粽子、中秋之时赏月等,借助具体活动来加深幼儿的体验,其二是传统礼仪文化,包含问候礼仪、餐桌礼仪以及集体活动规范等,借助日常生活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其三是传统艺术形式,例如剪纸、国画、京剧脸谱、书法启蒙等,以游戏与手工创作当作载体来开展教学,其四是经典诗词与故事,挑选浅显易懂、富有韵律感且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像《静夜思》《咏鹅》以及《孔融让梨》《守株待兔》等寓言故事。

三、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在实际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若想将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幼儿园活动,需要多个维度相互配合才行,在语言教育方面融入经典诗词以及传统故事,教师可借助晨读、绘本阅读、故事表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去接触唐诗宋词、寓言传说等内容,并且配合动作、图片以及音乐等手段,辅助幼儿进行理解与记忆。比如借助“诗词儿歌”游戏,让幼儿在较为轻松的氛围里学习《春晓》《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在艺术活动当中引入传统技艺,组织开展剪纸、泥塑、国画启蒙课程,这样做可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可传承传统美学理念,京剧脸谱制作、传统服饰体验等项目,可极大地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再次在社会性与生活习惯培养方面强调传统礼仪,凭借情景表演、小组合作以及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学习问候语、用餐礼仪、集体活动规则等相关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良好的品格。

四、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家园协同机制完善

教师在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其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对教育效果产生决定作用,要强化师资培训,教育部门和幼儿园需要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含文化知识、教学方法、活动设计以及效果评估等方面。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来开展讲座并进行实操指导,以此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设立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小组,鼓励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优质课展示以及教学成果评比,形成良性竞争和持续创新的氛围,再次完善家园协同机制。

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要保证传统文化教育能切实取得良好成效,就需要构建起科学的评估以及改进机制,要明确评估指标体系,该体系涉及幼儿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行为习惯的养成状况、艺术表达能力的表现、学习兴趣的变化态势以及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展示、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多种方式来收集数据,形成全面的评价报告,要实施动态调整机制,依据评估结果及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活动安排做出调整,比如要是发现幼儿对某些传统艺术形式兴趣欠缺,那就可以增加趣味性设计或者更换内容方向,要是发现家长参与度不高,那就应当加强宣传以及激励措施。再次要推动区域性与全国性的交流,幼儿园应当积极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案例展示以及成果推广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以此提升自身水平,要关注幼儿长期发展效果,借助与小学阶段教育相衔接,观察幼儿在升学之后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以及认知变化,将其作为幼儿园教育成效的关键参考依据。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持续优化与完善的良性循环。

结论,本文聚焦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路径探索这一问题,分别从现状剖析 、内容挑选 、实施途径 、教师以及家园合作 、效果评价这五个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加以阐述,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基于科学的课程设计 、多样的教学方法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家园协同机制的完善,才可切实有效地把传统文化内涵与幼儿园教育目标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幼儿全面素质的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在未来,需要推进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以此提升教育成效以及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蒋晓美 , 刘尧 . 幼儿园“全语言”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 [J]. 江苏幼儿教育 ,2015,(04):40-45.

[2] 朱秀芬 . 为了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通师二附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J].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7,(04):35-53.

[3] 刘亚 , 杨欣妍 . 数智资源赋能幼儿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研究[J].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5,41(04):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