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做中学”的沙水游戏课程化构建研究
王玥
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幼儿园213000
摘要:沙水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载体,其课程化构建对儿童经验生长具有独特价值。当前学前教育领域普遍存在游戏活动与课程目标脱节、经验生长路径模糊等问题,本研究以杜威"做中学"理论为根基,通过构建"三维四阶"课程框架,将物理操作、认知建构与社会互动有机整合,形成动态循环的经验生长模型。实践层面采用行动研究法,依托典型活动案例剖析,发现课程实施能有效促进儿童科学探究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推动教师形成"观察-支持-延伸"的指导策略。研究证实以经验生长为导向的课程设计可突破传统游戏活动的随意性,使游戏价值向深度学习延伸。这不仅为幼儿园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更通过重构"儿童-教师-环境"的互动关系,为构建支持性教育生态开辟了新路径,对提升学前教育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沙水游戏课程化;做中学;经验生长模型;学前教育改革;教育生态重构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价值定位
学前教育领域长期面临游戏活动与课程目标脱节的实践困境。传统教学模式下,游戏常被视为单纯娱乐活动,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导致儿童经验生长路径模糊、学习深度不足。这种割裂状态既限制了游戏的教育价值,也阻碍了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实现经验重构的可能性。沙水游戏因其自然属性和开放特征,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独特切入点。
沙水游戏课程化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经验生长的实践逻辑。相较于程式化的集体教学,沙水游戏通过多感官参与的操作情境,使儿童在物理操作、认知建构与社会互动的三维交互中实现经验迭代。这种动态学习过程契合杜威"做中学"理论精髓,将知识获取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建构。例如,幼儿在堆砌沙堡时不仅发展空间认知能力,更在材料选择、结构稳固性测试等环节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这种整合性经验生长是传统分科教学难以实现的。
课程化构建的关键突破在于建立经验生长的支持系统。通过系统设计游戏场景、材料投放和教师指导策略,沙水游戏突破传统自由游戏的随意性,形成"操作-反思-重构"的循环提升机制。这种设计使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在合作游戏中培育社会交往技能,实现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培养的有机统一。实践表明,结构化游戏环境能显著提升幼儿持续探究的专注度,促使表面游戏行为向深度学习转化。
该课程模式的价值定位还体现在教育生态重构层面。它打破教师主导的单一教学形态,构建起"儿童探索-教师支持-环境互动"的三维关系网络。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经验生长的促进者,通过观察解读儿童游戏行为,提供适时适度的支架支持。这种转变不仅提升教育干预的有效性,更在师幼互动中培育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新的实践范式。
二、沙水游戏课程化的理论框架构建
2.1 “做中学”理念与儿童经验生长的耦合机制
杜威"做中学"理论为沙水游戏课程化提供了核心方法论支撑,其与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关联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首先,操作体验与经验积累形成认知闭环。幼儿通过铲沙、注水、塑形等具身操作,直接感知物质特性与物理规律,这种亲身体验产生的具体经验构成认知发展的基础。例如在搭建引水渠时,儿童反复调整沙堆坡度与水流速度的关系,通过试误过程积累关于重力与阻力的直观经验,这正是"行动-观察-反思"学习循环的典型表现。
问题情境与思维发展建立动态联结。课程设计中预设的开放性任务(如"如何让水流到沙池另一端")创设真实问题情境,促使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不断进行假设验证与策略调整。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具体经验逐步升华为抽象概念。当幼儿尝试用不同材料(塑料管、竹筒、瓦片)构建输水系统时,其认知结构在"实践检验-认知冲突-概念重构"的循环中实现质的飞跃。
社会互动与经验重构形成协同效应。游戏中的合作需求(如分工搭建水利工程)推动儿童经历观点碰撞、协商妥协、方案整合等社会化学习过程。这种群体互动不仅促进社会性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同伴间的经验共享与思维碰撞,帮助个体突破认知局限。例如在解决"沙堡坍塌"问题时,儿童通过讨论发现湿度控制与结构稳固性的关系,这种集体智慧的形成正是经验生长的社会性机制体现。
两者的耦合机制在课程实施中呈现螺旋上升特征。教师通过设置梯度性游戏任务,引导儿童经历"具身体验-概念形成-迁移应用"的完整经验生长周期。如在"沙水城堡"主题活动中,幼儿先通过自由探索熟悉材料特性(具体经验),继而合作设计城堡结构(概念形成),最终将建构经验迁移至"水利工程"新情境(应用迁移)。这种设计使"做中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课程实施路径,确保经验生长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又具有明确的发展导向。
2.2 沙水游戏课程化的三维设计模型(目标-内容-方法)
沙水游戏课程化的三维设计模型以经验生长为核心,围绕目标设定、内容组织与方法支持三个维度形成有机整体。在目标维度,课程设计聚焦科学探究、问题解决与社会协作三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通过"引水工程"项目,幼儿在调整水流路径时需观察沙土渗透性差异(科学探究),尝试不同材料组合防止渗漏(问题解决),并与同伴协商分工方案(社会协作),实现多维目标的协同达成。这种目标体系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割裂状态,使知识获取与能力发展在真实情境中自然融合。
内容组织遵循"经验连续体"原则,构建物理操作、认知建构、社会互动三位一体的活动体系。物理操作层设计堆砌、塑形、引流等基础活动,如利用模具制作沙雕时,幼儿通过拍打、注水等动作感知沙粒粒径与塑形效果的关系。认知建构层设置梯度性挑战任务,如在搭建跨河桥梁时,从单材料支撑到混合结构设计,逐步引导幼儿理解承重原理。社会互动层融入角色扮演与合作项目,如组建"水利工程队"共同解决输水难题,促进经验共享与策略优化。三个层次内容相互渗透,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生长链。
方法支持系统采用"情境-支架-反思"的递进策略。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如在沙池中设置"干涸的绿洲"场景,引发幼儿自主设计灌溉系统。在游戏过程中实施动态化支架指导,当幼儿遇到输水效率低下时,适时提供PVC管与竹筒等对比材料,引导其发现管径与流速的关系。反思环节采用绘画记录、小组讨论等形式,如在完成沙堡建造后,组织幼儿用图示法回顾施工流程,帮助其将操作经验转化为结构化认知。这种方法体系既保障游戏自主性,又确保经验生长方向性,使自由探索与深度学习达到平衡。
三、实践样态与经验生长效能分析
3.1 典型活动案例的实施路径解构
在沙水游戏课程实施中,"引水工程"案例的开展路径清晰展现了经验生长的动态过程。教师首先创设"干涸的绿洲"情境,通过绘本《来喝水吧》引发幼儿对水资源输送的探究兴趣。在自由探索阶段,幼儿自主选择铲子、PVC管、竹筒等工具进行输水尝试,初期多出现水流渗透沙地、管道衔接不稳等问题。这种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后续经验生长提供了实践起点。
当幼儿发现输水效率低下时,教师适时介入引导观察沙土湿度差异。通过对比干沙与湿沙的渗透性实验,幼儿逐步理解材料特性与工程效果的关系。在合作搭建阶段,小组自发形成"材料测试员""管道工程师"等角色分工,通过反复调整管径组合与坡度设计,最终实现持续水流输送。这种从个体探索到团队协作的转变,体现了物理操作向认知建构的自然过渡。
课程实施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经验迁移环节。教师引导幼儿将输水经验应用于"护城河"建设项目,要求团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环绕沙堡的水道系统。面对新挑战,幼儿主动运用前期积累的湿度控制技术,创新使用树叶铺垫防渗层,并设计多级分流装置解决水压不足问题。这种螺旋上升的任务设计,促使具体操作经验升华为可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整个实施路径呈现"问题情境-操作探索-支架支持-经验迁移"的递进结构。教师通过动态调整材料投放(如中期引入虹吸管激发创新思维)和适时提问("怎样让水流得更远?"),既保持游戏自主性,又确保经验生长的方向性。幼儿在七次迭代改进中,逐步形成系统思维和工程意识,其合作效率与方案可行性显著提升,验证了"做中学"理念在游戏课程化中的实践效能。
3.2 儿童经验生长的多维度观测与评估
在沙水游戏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科学的观测体系是评估儿童经验生长效能的关键。教师通过行为观察、作品分析、对话记录等方式,从操作行为、认知发展、社会互动三个维度构建评估框架,形成动态化的成长追踪机制。这种多角度观测方法能够全面捕捉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为经验生长的质量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操作行为维度重点考察工具使用与问题解决策略。教师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幼儿在沙水游戏中的动作协调性、材料组合创新性及任务完成度。例如在"引水工程"活动中,部分幼儿会尝试用树叶铺垫沙层防止渗水,这种创造性行为反映出经验迁移能力的提升。评估时关注操作行为的复杂度变化,如从单一铲沙动作发展到综合运用测量、塑形、测试等系列操作,表明儿童物理经验正在向系统化方向发展。
认知发展维度通过对话分析与作品解读进行评估。教师收集幼儿在游戏中的提问频率、假设验证过程及反思表达,如搭建输水管道时讨论"为什么粗管子流得更快",这类问题显示科学思维的萌芽。作品评估侧重结构合理性与功能实现度,对比初期随意堆砌与后期有设计感的沙堡造型,可清晰观察到空间认知与工程思维的进步。同时通过绘画记录、口头汇报等形式,了解儿童对物理现象(如水流渗透、沙粒粘合)的概念化程度。
社会互动维度采用参与度观察与协作效能评估。教师记录游戏中的角色分工、冲突解决及合作成果,例如在团队建造水利工程时,部分幼儿主动承担协调者角色,引导同伴优化管道连接方案。这种互动质量的提升体现在沟通效率提高、建设性建议增多等方面。评估时特别关注观点表达与采纳情况,当幼儿能清晰说明自己的设计思路并整合他人意见时,表明社会性经验获得实质性发展。
为提升评估效度,课程团队开发了可视化评估工具。观察记录表将三维度细化为12项具体指标,如"能自主调整工具使用方法""能解释简单物理现象"等,教师通过符号标记实时记录行为频次。成长档案袋系统收集典型作品照片、对话录音及教师评语,形成个体经验生长的过程性证据。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儿童发展水平,更为后续游戏活动的难度调整提供依据,确保经验生长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内。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通过构建沙水游戏课程化体系,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课程实施表明,当游戏活动与经验生长目标深度结合时,能够有效突破传统游戏指导的随意性。教师通过"观察-支持-延伸"的指导策略,在保持游戏自主性的同时,引导儿童经历"操作体验-认知建构-经验迁移"的完整学习循环,这种动态指导模式为幼儿园游戏课程化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参考文献
[1] 毛少华.高职《应用英语写作》课程“做中学”教学模式探索.2013,27:76-78
[2] 沈琴芳,陆英因,张小华.幼儿园“做中学”的实践与思考.2003,4-5
[3] 王静,朱彬,华兴夏等.基于“做中学”理念的云降水物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2014,31:145-148
[4] 叶缓缓.让中职学生“动”起来——初探“做中学”在中职计算机中的应用.2012,226-226
[5] 毛少华.高职院校“做中学”教学模式探讨.2013,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