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联网的电气工程智能化监控系统设计与优化
陈凯 孙虎
辽宁屹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推动了电气系统向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本文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深入研究电气工程中智能化监控系统的整体设计架构,涵盖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的关键技术构成,并从数据采集、传输、处理、预警与远程控制等方面探讨系统优化路径。
关键词:物联网;电气工程;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优化策略
引言
电气工程作为现代工业与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稳定运行对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感知-传输-应用”三大技术层级,深入探讨物联网在电气工程监控系统中的集成机制,提出系统设计理念与优化方向,并从工程实际角度分析智能化系统运行的关键技术与实施策略,以期为我国电气工程领域的现代化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物联网在电气工程智能监控系统中的集成机制分析
物联网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核心在于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与智能决策,构建端到端的数据闭环控制体系。在感知层,系统通过多种类型的智能传感器对电压、电流、功率、频率、温湿度、故障信号等电气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传感设备部署于配电柜、变压器、开关设备、母线及终端负载等关键部位,确保系统状态全覆盖采集。在网络层,系统采用NB-IoT、LoRa、4G/5G、以太网等多种通信方式进行混合部署,实现数据的高效传输与低延迟处理,网络设计需考虑冗余结构以提高通信可靠性。在应用层,监控中心通过数据集成平台、云服务器和边缘计算节点对采集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可视化展示,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数据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提前预警系统异常,实现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通过三层架构协同运行,物联网系统打破传统信息孤岛,实现电气设备运行的实时感知、远程操控与状态管理,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为高效、绿色、安全的电气工程运行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二、电气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链路优化设计
在智能监控系统中,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决定了系统运行的核心能力。为实现对电气设备运行状态的准确监控,必须构建覆盖全面、响应快速、通信稳定的数据链路系统。首先在数据采集端,应根据监控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霍尔电流传感器、光电电压传感器、智能断路器、温湿度模块等,传感器需具备高灵敏度、高抗干扰与长寿命特性,并统一采样频率与通信接口标准,确保多源数据融合性与兼容性。在数据传输层,为满足多场景通信需求,可采用分层网络架构设计,边缘节点采用LoRa或ZigBee等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中继节点与中心服务器之间通过有线以太网或5G技术构建高带宽通信通道,实现远程高速传输。系统还应采用加密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对于关键节点数据,采用本地边缘缓存机制以减少丢包率与延迟,提高实时性与稳定性。整体通信网络设计需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电磁干扰、节点密度与功耗管理,建立多路径、多协议融合的稳定数据传输通道,保障系统在高负载、复杂环境下的持续稳定运行。
三、基于智能算法的电气系统监控与预警策略优化
智能化是物联网电气监控系统区别于传统监控系统的关键特点,其核心在于通过智能算法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动态分析与预测预警。在监控阶段,系统通过多维数据融合模型对各类参数进行综合分析,如基于模糊逻辑判断设备健康状态、基于机器学习构建异常行为识别模型。通过历史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对负载变化趋势、电能质量波动、设备寿命状态等的智能评估。在预警策略方面,系统应根据设备重要性分级设置多层次告警等级,分别对应一般故障、严重告警及紧急停运指令,增强告警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决策精度。此外,预警系统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构建可视化操作界面,实现告警事件的空间定位与责任追踪。为避免误报与漏报现象,系统还应引入数据冗余机制与多参数交叉验证方法,以提升算法可靠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系统可通过用户行为建模与能耗模式分析,自动识别非正常用电行为,实现对安全风险的早期干预。通过智能算法驱动,电气系统不仅实现运行状态的动态可视化,还实现由“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显著提升整体安全保障水平。
四、电气工程智能监控系统的应用层构建与功能拓展
应用层是整个物联网电气监控系统的决策核心,其功能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智能化服务能力。应用层平台主要包括数据处理中心、人机交互界面、远程控制模块、能耗分析系统和故障管理中心等子系统,需具备跨平台、多终端支持能力。在数据展示方面,系统应实现数据图表、趋势曲线、报警记录、操作日志的可视化输出,并通过Web端与移动端同步显示,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监控需求。在控制管理方面,系统应支持对供电设备的远程开断、参数修改、计划检修与远程重启等功能,同时集成权限管理与身份验证系统,防止非法操作。在能耗管理方面,系统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设备的能耗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与能效对比,帮助管理者制定节能策略,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在故障管理方面,系统应具备故障自诊断、自恢复能力,并支持与应急处理流程联动,保障突发事件下系统的快速响应与处理能力。为实现平台的可持续升级,应预留开放API接口,支持与第三方能耗平台、智能楼宇系统、工业SCADA系统等进行系统集成,构建开放、互联、可扩展的物联网监控生态体系。
五、基于工程实践的系统优化与实施保障建议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智能化电气监控系统的设计与部署需结合不同应用场景的具体需求进行系统优化,并建立健全的实施保障体系。首先,在系统设计初期,应组织多专业协同会审,明确系统功能边界与性能指标,确保设计方案科学、经济、可行。针对大型工业园区、高层建筑、地铁站等不同场景,制定差异化设备配置与布线方案,提高系统适应性。在施工阶段,应注重施工工艺标准化与系统调试流程规范化,采用模块化安装与即插即用式接入技术,缩短部署周期。在系统运行阶段,应建立运行维护制度与应急响应机制,定期进行设备校准、软件升级与数据备份,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此外,应重视用户培训与后期技术服务保障,提升系统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应急处置能力。对于运行中发现的性能瓶颈或系统缺陷,应建立持续优化机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迭代更新。未来可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边协同计算技术,推动电气监控系统向自适应、自学习、自优化方向演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精细化、全生命周期管理。
结论
基于物联网的电气工程智能化监控系统在当前电气系统现代化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其三层架构、数据传输链路设计、智能算法应用、平台功能拓展以及工程实施保障,阐明了该系统在提升监控精度、增强预警能力、优化运维效率方面的显著优势。未来,随着通信技术的演进与应用场景的扩展,电气工程智能监控系统将逐步迈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和自决策化。推动该系统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与优化,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工程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与安全水平,也将为智慧城市与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建筑电气工程智能照明系统研究[J].价值工程,2024,43(25):148-151.
[2]丁良.基于物联网的电气继电保护系统监测与远程控制研究[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05):71-73.
[3]闫帅.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气技术与经济,2024,(1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