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成因与防治措施探讨

作者

王和珍

身份证号码:330324198310211218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政道路承担的交通流量日益增长,尤其是重载车辆的频繁通行,致使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愈发普遍。车辙不仅破坏路面平整度,导致车辆行驶时出现颠簸、打滑,增加交通事故风险,还会缩短道路使用寿命,大幅提升养护成本。极端天气频发,高温地区夏季沥青软化、降雨导致路面结构层水损害,进一步加剧车辙发展。

一、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概述

1.1 车辙的定义与分类

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是指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路面纵向产生的永久性凹槽变形。根据形成机理,车辙主要分为三类:结构型车辙源于路面基层或路基承载能力不足,在重载作用下发生整体塑性变形。失稳型车辙由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差导致,夏季高温时沥青软化,混合料内部结构失稳,在车轮碾压下侧向流动形成辙槽。磨耗型车辙则因车轮长期磨损路面表面,致使集料颗粒剥落、面层厚度减薄。还有因路面结构层间粘结不良引发的结构性车辙,其危害程度与车辆荷载、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类型车辙在形态和分布上存在差异,结构型车辙常贯穿整个路面横断面,失稳型车辙多集中于轮迹带,而磨耗型车辙表现为路面均匀性磨损。

1.2 车辙的危害

车辙对市政道路的负面影响显著。在行车安全方面,车辙改变路面平整度,导致车辆行驶时轮胎与路面接触面积减小,制动距离延长,尤其在雨天易引发打滑、侧翻事故,方向操控性也因路面凹槽影响而降低,增加交通事故风险。舒适性层面,车辙引发车辆颠簸、振动加剧,车内噪音增大,降低驾乘体验。经济层面,车辙加速路面损坏进程,缩短道路使用寿命,频繁的维修养护不仅增加市政部门的资金投入,还可能造成交通拥堵,间接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效率。严重车辙还会导致路面积水,加剧路面结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威胁城市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分析

2.1 材料因素

材料性能直接决定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沥青自身品质是关键。若沥青软化点低、针入度大,在高温环境下易软化,其黏结力与劲度模量下降,无法有效约束集料颗粒,致使混合料在车轮荷载下发生流动变形。在夏季高温地区难以抵御重载车辆的反复碾压,易产生失稳型车辙。集料级配对路面结构强度影响重大。间断级配虽能提高沥青混合料的内摩阻角,但细集料不足会削弱沥青与集料的包裹性;连续级配若缺乏粗集料的嵌挤作用,混合料易出现侧向位移。矿粉与沥青的交互作用也不容忽视,劣质矿粉因亲水性强、比表面积小,无法与沥青形成稳定的胶浆结构,降低路面抗变形能力。

2.2 设计与施工因素

设计与施工环节的缺陷为车辙形成埋下隐患。设计层面,路面结构组合不合理是主因。部分市政道路为降低成本,面层厚度不足或基层材料强度不达标,无法有效分散车辆荷载,导致结构型车辙提前出现。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不当同样影响路面性能,油石比过高会使沥青混合料呈 “流态”,而过低则导致集料粘结不牢。施工过程中,压实工艺缺陷直接削弱路面密实度。若碾压温度过低,沥青粘度增大,混合料难以压实,复压遍数不足或压路机吨位偏小,会使路面内部存在空隙,长期受荷载作用后逐渐变形。

2.3 交通与环境因素

交通荷载与环境条件是车辙形成的外部诱因。交通方面,重载超载车辆对路面产生超设计标准的应力,长期的交通渠化使车辆集中在轮迹带行驶,加剧局部路面的疲劳损伤。环境因素中,高温是影响沥青路面性能的关键。当气温超过 35℃时,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显著增强,抗剪强度下降一半,极易发生塑性变形。降雨同样不容忽视,雨水渗入路面结构层后,会削弱沥青与集料的粘附力,导致混合料松散剥落,加速磨耗型车辙形成。冻融循环地区冬季路面反复结冰、融化,会造成基层材料膨胀开裂,进而引发结构型车辙,进一步缩短道路使用寿命。

三、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防治措施

3.1 优化材料选择与配比

骨料是保证路面抗车辙的关键材料。改性沥青选用高粘、高软化点的改性沥青,如SBS 改性沥青或者橡胶沥青,聚合物或橡胶颗粒增强沥青高温性能。以橡胶沥青为例,其软化点可以高达 70C ,在高温使用地区,可以减少混合料流动性,降低失稳型车辙发生的可能性。集料级配设计上要兼顾嵌挤和密实的平衡,推荐间断级配与连续级配的骨架密实结构,加入粒径较优的玄武岩集料以增大粗集料的嵌挤作用,并降低细集料的掺入比例,保证足够的沥青充分裹覆集料,矿粉选用上,必须保证亲水系数小于 1,比表面积在 3000cm2/g 以上,通过改变矿粉和沥青的掺量,使其形成稳定胶浆。加入纳米材料或纤维增强剂如玄武岩纤维、聚酯纤维,均匀分布于混合料中,提高沥青混凝土的抗疲劳及抗变形能力。

3.2 改进设计与施工工艺

设计及规范施工是防止车辙发生的有效环节,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多层复合式路面结构形式,根据交通荷载等级分配各结构层的功能,在重载交通路段,基层采用高强型水泥稳定碎石或沥青稳定碎石结构,面层采用 SMA(沥青玛蹄脂碎石)或OGFC(开级配排水式磨耗层)结构以提高路面的整体承载能力及抗滑能力,对混合料配合比应通过马歇尔试验、车辙试验等进行多轮优化,油石比必须控制在最优化范围之内,以满足混合料高温稳定性与低温抗裂性的平衡。

3.3 加强交通与养护管理

交通管控与预防性养护是对路面寿命的有力保障。交通管控主要是采用超限检测站、不停车称重系统等手段严格禁止超载车辆行驶,对于违规车辆处以高额罚款,降低路面超载病害。交通管控优化,通过潮汐车道、可变车道等措施进行交通组织分流,避免交通渠化的轮迹带病害。养护管理在智能化管理基础上,通过建立激光断面仪、探地雷达等手段开展路面断面车辙深度、路面结构完整性等定期定期检测工作,对于早期产生的轻度车辙病害及时采用微表处、稀浆封层等施工手段进行修复;深度大车辙病害可采用铣刨重铺方法局部更换路面破损结构层。编制季节性养护计划,针对路面在高温季节之前对路面进行施加抗车辙剂、降雨季节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疏通清理、在冻融地区冬季对路面进行防冻处理,采用预防性养护手段避免车辙病害的发展。

结语

本研究系统剖析了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的材料、设计施工、交通环境等成因,并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通过材料升级、工艺改进与管理强化,可有效降低车辙风险,提升道路安全与耐久性。为工程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与技术指导,对推动市政道路高质量建设意义深远。未来将持续关注新材料与智能养护技术,助力道路养护迈向智慧化、绿色化。

参考文献

[1]王卫梁.浅析市政道路沥青路面车辙成因及防治措施[J].城市建筑,2014,(06):262.

[2]白漫漫.市政道路工程沥青路面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分析[J].运输经理世界,2023,(35):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