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及智能化监测方法研究
阎维勇
辽宁华越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单位邮编:110000
摘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装配式建筑作为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已在各类建设项目中广泛推广。本文以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为核心,系统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环节,探讨其与传统质量管理模式的差异,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提出基于物联网、BIM、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的智能化监测方法。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质量管理体系;智能化监测;BIM技术
引言
随着绿色建筑理念推广与产业现代化发展,装配式建筑因环保、高效等优势受到重视。但实际应用中存在设计标准不统一、构件误差大、施工管理薄弱等问题,影响质量与推广。传统质量管理模式难满足其高精度、高效率需求。构建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融合智能监测技术,已成为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推动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与基础构成
装配式建筑的施工质量控制不同于传统建筑,强调的是“系统化、标准化、智能化”协同控制,从设计、生产、运输、装配、验收到后期维护,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工程质量。由于构件主要在工厂预制,现场仅进行安装拼接,若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与系统性管理机制,将导致施工误差放大、节点强度不足、结构不稳等问题,严重影响工程安全。因此,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体系,是确保装配式建筑工程质量的根本保障。该体系应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制度层面,需制定符合装配式施工特点的施工质量管理制度、技术规范、操作手册等,明确施工标准、质量要求、验收程序等内容,为质量控制提供制度基础;其次是组织层面,需建立从业主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多方协同管理机制,明确质量控制职责分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质量监管网络;最后是技术层面,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方案、装配工艺流程、关键节点处理的精细化管理,通过技术手段提升施工质量的可控性与可预测性。这一控制体系应以全过程管控为主线,将设计审查、构件生产、运输安装、工序验收与缺陷修复等内容统一纳入质量管理闭环之中,确保每一阶段质量责任落实到位,实现质量管理标准化、流程化与可追溯化。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关键质量控制环节分析
在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预制构件的加工质量、构件的运输与堆放、现场装配精度以及连接节点的施工工艺等关键环节。首先,在预制构件加工环节,应重点控制构件的尺寸精度、配筋布置、预埋件位置、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技术指标,确保构件在出厂前满足设计及国家规范要求。由于构件一旦出厂后再行调整难度较大,若在源头控制不到位,将对后续安装产生连锁影响。其次,构件的运输与现场堆放也需严格控制,避免因运输过程中的震动、碰撞导致构件损伤,堆放时应分类编号、按顺序堆放,避免装配顺序混乱或施工现场空间混用造成质量隐患。第三,现场装配是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需确保构件吊装顺序正确、位置精确、拼接平整,特别是对梁柱节点、楼板连接、外挂墙板等结构关键部位,其接缝严密性、连接稳定性和整体刚度直接关系到建筑结构的受力性能与耐久性。此外,灌浆质量是装配式建筑现场施工的重要控制点,必须确保灌浆饱满、无空洞,且养护到位,避免产生裂缝等质量问题。最后,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对施工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应定期开展技术交底与质量培训,提升一线工人的专业素养与质量意识,实现工艺标准化与操作规范化。
三、智能化监测技术在装配式施工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物联网、BIM、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智能化质量监测系统,已成为推动建筑质量管理模式转型的重要方向。装配式建筑由于其构件标准化和装配节点固定化的特性,具有天然适合智能化管理的优势。在预制构件生产阶段,通过RFID射频识别技术对构件进行唯一标识,实现构件信息的全过程记录与追溯;利用工业相机与图像识别技术,对构件成型后的外观、配筋及缺陷情况进行智能检测,提高出厂质量合格率。在运输与安装过程中,借助GPS定位与物流追踪系统,可实时掌握构件运输路径、时间、状态,确保运输过程可控、透明。在现场装配阶段,通过BIM技术与施工现场的传感设备结合,实现对关键节点安装精度的实时监测与比对,如吊装角度、拼缝宽度、板缝灌浆情况等均可实现智能检测并形成可视化反馈,便于施工管理人员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在施工质量数据积累的基础上,可应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对不同施工队伍、工艺、设备等质量表现进行评估与预测,为施工方案优化与管理决策提供支持。通过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构建,不仅可实现质量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还可极大提高质量管理的信息化、透明化与自动化水平,推动质量控制从传统“经验管理”向现代“数据驱动”转型。
四、质量控制体系实施中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尽管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与智能化监测技术在理论与应用层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仍面临一些落地难题。首先,标准化体系尚不健全,不同地区、企业、项目之间的施工标准与质量验收规范存在差异,影响了控制体系的统一性与有效性。为此,应加快制定并推广适用于全国范围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标准与技术指南,提升行业统一化水平。其次,施工人员技术素养不足,传统建筑工人对装配式施工工艺不熟悉,难以胜任高精度、高标准的装配作业,导致操作失误频发。应通过专业培训、岗位认证制度等手段,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形成一支高素质的装配式施工队伍。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因成本、技术门槛或认知不足等原因,对智能监测系统的投入意愿不强。对此,应通过政策引导、财政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并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智能监测系统,降低技术使用门槛。最后,项目各参与方的协同配合机制仍不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的执行存在多头管理、职责模糊等问题。应建立以施工总包单位为主导、业主监督、监理独立检查的三方质量监管模式,确保质量责任层层落实、环环相扣,形成施工质量控制的闭环体系。
五、结论
装配式建筑作为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其质量水平直接关系到建筑行业的转型成效和社会认同度。本文系统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全过程、多层级、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思路,强调通过智能化监测技术的引入,实现质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动态分析与可视化管理,是提升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核心手段。未来,随着智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与行业标准的不断完善,装配式建筑的质量管理将呈现出更加系统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为此,必须持续推进质量标准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等方面工作,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能力,推动我国建筑产业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鹏,崔士起,刘文政,等.装配式建筑钢筋套筒灌浆智能化施工质量检测技术研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12):118-120.DOI:10.13655/j.cnki.ibci.2024.12.038.
[2]张梁.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4,(35):52-54.
[3]张晓明.城市化视角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管理策略研究[J].新型城镇化,2024,(1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