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分析
王妍
石嘴山市第九中学
摘要:“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优化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双重挑战,而问题设计的创新成为突破传统课堂低效化、碎片化困境的关键路径。创新的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旨在分析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探讨创新问题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创新
引言:初中语文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而问题设计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现状
(一)问题缺乏启发性
在一些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往往过于简单,缺乏启发性。这些问题大多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学生只需要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能会问:“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这样的问题虽然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但却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针对性不强
部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问题的针对性不强[1]。有些问题过于深奥,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无法回答;有些问题则过于简单,对学生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例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能会问一些关于诗词格律、修辞手法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过于专业,学生很难理解和回答。
(三)形式单一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为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但却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此外,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是封闭式问题,学生只能在有限的答案中进行选择,缺乏自主思考和表达的机会[2]。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策略
(一)设计启发性问题
设计启发性问题对于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培养其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鼓励学生超越表面信息,探索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例如,在分析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文中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对作者意味着什么?这个‘背影’仅仅是描述一个动作吗?”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描述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的具体场景,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这一幕对作者个人情感世界的影响以及父子间深厚的情感纽带。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更是表达了父爱如山、无言而深沉的情感,以及作者对这份感情的理解与珍惜。通过探讨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深度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启发式问题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好奇心,使他们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提升整体学习效果。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之一,因为每个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显著不同[3]。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并据此制定出多层次的问题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时,可以观察到班级内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强且对文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认为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想要表达的理想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有哪些异同?请结合具体例子说明。”这样的问题不仅具有挑战性,还能激发这些学生深入思考文本背后的社会意义和个人见解,鼓励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而对于那些可能需要更多支持和指导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设计一些更为基础的问题来帮助他们逐步建立信心。比如,“课文中描述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类问题,学生们能够先从课文的基本内容入手,逐渐理解故事的大意,进而为更深层次的理解打下基础。此外,还可以为视觉型或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准备一些特别的任务,如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桃花源的地图或制作简单的模型,以此作为回答问题的一部分。这种方法不仅能帮助这部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还能让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成就感[4]。
(三)多样化问题形式
多样化的问题形式在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5]。例如,在教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问题形式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通过播放这首词的朗诵音频,让学生首先感受诗词的韵律美,然后展示与诗词意境相关的美丽图片或视频,如中秋夜空下的圆月、古人赏月的场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背景和情感世界。接着,可以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选择题开始,“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以此来检验学生对背景知识的理解;随后是填空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___。”这种类型的问题有助于强化记忆中的关键词汇。此外,提出一些简答题,如“在这首词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月亮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理解进行阐述,既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表达能力。最后,设置论述题要求学生探讨这首词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激发他们将古典文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通过这样的综合设计,不仅满足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还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并实现自我价值的增长[6]。
结论:创新的问题设计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问题设计的重要性,不断探索创新问题设计的策略和方法。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多样化问题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和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语文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仲生其.主问题设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5,(06):89-92.
[2]周文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64):37-39.
[3]陶忠德.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优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16):132-133.
[4]郑颖.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研究[J]. 课程教学研究, 2022, (03): 59-62.
[5]周文桃.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创新策略研究[J]. 考试周刊, 2021, (64): 37-39.
[6]尹衍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链的设计[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21, (06): 10-11.
此论文为 2023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教师发展专项研究课题——《“双减”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以大武口区初中语文为例》(课题编号:NXJKG237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