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式学习的初中美术教学探究
冯楠
德惠市第二十六中学 130300
摘要:本文聚焦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通过实践探索发现体验式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潜能,提升审美素养。将生活实践融入美术活动,有助于学生建立生活与艺术联系;关注过程体验评价,能全面发展学生多元艺术表达能力。实践证明体验式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性、创新性思维具有显著作用,为初中美术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与实践路径,促进学生全面艺术发展与人文素养提升。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初中美术教学;创造能力
一、体验式学习融入美术课堂,学生创造能力全面提升
体验式学习作为当代教育领域备受推崇教学模式,强调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情境中,体验式学习通过创设富有趣味情境与挑战性任务,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亲历艺术创作全过程。相较于传统灌输式教学,体验式美术课堂更加注重学生主观感受与创造表达,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思维空间获得极大拓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能显著提升学生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综合能力。课堂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设计多样化体验环节,如美术现场观摩、材料触摸感知、情境模拟创作等,引导学生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
体验式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发展,不仅限于技法提升,更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面对材料运用、色彩搭配、构图安排等问题,通过思考与实践寻找解决方案。长期实践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值得注意,体验式美术课堂还需关注学生情感体验,通过艺术活动释放情感,表达内心世界。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生活感悟、情感体验融入创作,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观察力与感受力。同时,体验式教学强调交流与分享,通过小组协作创作、作品展示与评述等环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表达能力。
二、美术活动贴近生活实践,审美素养自然培养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情感丰富且敏感阶段,此时如何引导他们通过色彩表达情感尤为关键。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第四课“用色彩表达情感”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色彩心理作用及情感表达功能,培养学生色彩感知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学生所处青春期心理状态特点决定他们对色彩情感表达具有天然敏感性与接受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将色彩学习与情感体验紧密结合。色彩本身具有强烈情感暗示作用,冷色调常传递宁静、忧郁、神秘感,暖色调则传递温暖、热情、活力感。让学生认识这些色彩基本情感特质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将个人生活体验、情感经历与色彩表达联系起来,使色彩学习不再停留于技法层面,而是成为情感表达途径。教师应当创设情境,播放不同风格音乐,引导学生闭眼感受音乐情绪,随后用色彩表现音乐带来情感体验;也可带领学生观察校园四季变化,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色彩特点及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用色彩记录季节变化带来心情变化。
八年级上册第四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我心情日记”主题创作活动取得良好效果。活动开始前,教师准备各类色彩卡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色彩带来感受;随后请学生回忆近期印象深刻情感体验,如参加运动会兴奋感、与朋友争吵后沮丧感、阅读感人故事后感动等。学生需思考:若用色彩表达这些情感,会选择哪些色彩?为何这样选择?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创作情感色彩日记,要求学生每天记录当日主要情绪,并选择相应色彩进行抽象表达,可采用渐变、泼洒、拼贴等多种技法。两周后,每位学生都完成包含不同情绪色彩表达作品集。展示交流环节中,学生互相猜测作品表达情感,分享创作思路。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将日常情感体验转化为色彩语言,使色彩学习与个人生活紧密联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学评价关注过程体验,艺术表达丰富多元
在初中美术教学评价体系中,关注学生创作过程与体验质量对艺术素养培养尤为重要,人美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为文学作品配画”教学恰好展现了这一评价理念。文学作品与绘画艺术跨学科融合教学要求学生不仅具备绘画技能,更需要阅读理解能力与想象转化能力,评价此类教学成效应超越传统作品完成度评判,转向关注学生阅读感受、情感体验与创意表达全过程。教师需构建多维评价标准,包括文学理解深度、意象转化创造性、视觉表达效果等方面,形成综合性评价体系。在实践中,教师应当通过观察记录、创作札记、小组互评等多元方式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信息;引导学生记录从阅读文学作品到形成视觉图像过程中思考变化;鼓励学生通过作品讲述会分享创作灵感来源与表达意图。这种聚焦过程评价方式能够挖掘学生文学理解与艺术表达间转化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与表达能力。
在九年级下册第11课教学实践中,教师设计诗意中国配画项目获得良好效果。项目以古诗词为文本素材,引导学生从中国传统诗词中选取打动自己作品进行视觉转化。教学伊始,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李白《静夜思》与《将进酒》两首风格迥异诗作及历代画家对这些诗作插图,分析不同艺术家如何捕捉诗中意象并转化为视觉语言。随后,学生分组挑选喜爱诗词,通过反复朗读、讨论诗中意境,捕捉核心意象。创作阶段,学生需记录创作思路变化过程,包括初始构思、素材选择、构图调整等环节。评价环节中,教师不仅关注最终作品完成度,更重视学生创作全过程,通过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文学理解与把握、意象转化创造力、技法运用适切性、表达情感真实性。例如,有学生选择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巧妙将词中“十年生死两茫茫”意象转化为一幅远山烟雨图,虽然技法尚显稚嫩,但意境营造与情感表达令人感动;而另一学生选择同一首词,却着重表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情感,通过特写人物表情传递深沉思念。两种表达方式各具特色,教师在评价时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独特理解与表达,并组织同学间互评交流,促使学生理解艺术表达多元性。
结论:通过对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探究,发现该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审美素养。实践证明,将体验式学习融入美术课堂,能够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将美术活动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建立艺术与生活联系,自然培养审美能力;构建关注过程体验评价体系,能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多元艺术表达。未来初中美术教学应进一步深化体验式教学理念,探索更加丰富实践路径,为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彭睿.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研究[D]. 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4.
[2] 高壮壮.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美术主题式单元化教学探究[J]. 中国民族博览,2024(20):214-216. DOI:10.3969/j.issn.1007-4198.2024.20.071.
[3] 邓建平. 体验式学习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 语文课内外,2022(20):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