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对用电工程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作者

王晓霞

四川赫扬电力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610094

摘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其充电设施与用电工程的关联愈发紧密。本文深入剖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对用电工程在负荷特性、电网稳定性、电能质量等方面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提出优化配电网规划、实施有序充电管理、应用储能技术、提升电能质量治理水平等一系列优化策略,旨在降低充电设施对用电工程的负面影响,促进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的协调发展,推动绿色交通与智能电网的融合进步。

一、引言

在全球倡导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作为一种绿色出行工具,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作为电动汽车能源补给的关键环节,其大规模建设和使用对用电工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研究这些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对于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满足电动汽车充电需求、推动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对用电工程的影响

1.负荷特性改变:电动汽车充电行为具有随机性和分散性,其充电时间和充电功率不固定。大量电动汽车集中在某一时段充电,会导致用电负荷急剧增加,使配电网在某些时段出现尖峰负荷。与传统用电负荷相比,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波动性更大,这对电力系统的负荷预测和调度带来了挑战。传统负荷预测模型难以准确预测包含电动汽车充电负荷的电力需求,可能导致电力供应与需求失衡,影响电网的经济运行。

2.电网稳定性挑战:当电动汽车充电功率较大且集中接入配电网时,会使电网的潮流分布发生改变。特别是在一些配电网较为薄弱的区域,可能会出现线路过载、电压偏差过大等问题。电压偏差超出允许范围,会影响电网中其他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设备使用寿命。此外,电动汽车充电过程中,尤其是采用快速充电技术时,电流的快速变化可能引发电网的谐波问题,谐波会干扰电网的正常运行,损坏电力设备,增加电网损耗。

3.电能质量问题:电动汽车充电设备大多采用电力电子装置,这些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电流和电压畸变。谐波污染会导致电能质量下降,影响电网中其他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例如,谐波会使变压器、电动机等设备产生额外的损耗和发热,降低设备效率;还可能引发继电保护装置误动作,威胁电网的安全运行。同时,充电设备的功率因数较低,会增加电网的无功功率需求,导致电网电压波动和下降,进一步影响电能质量。

三、应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影响的伏化策略

1.优化配电网规划:在配电网规划中,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布局和负荷需求。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和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合理确定充电设施的位置和容量。对于充电需求较大的区域,如商业区、居民区、公共停车场等,加强配电网建设,提高电网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增加变电站容量、优化输电线路布局,确保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充电带来的负荷增长。同时,采用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系统相结合的方式,缓解配电网的供电压力,提高电网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2.实施有序充电管理:通过制定合理的充电策略,引导电动汽车用户错峰充电。利用智能充电管理系统,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和电价政策,对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和功率进行调控。在电网负荷低谷期,鼓励用户充电,降低充电成本的同时,提高电网的负荷率;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限制充电功率或暂停充电,避免对电网造成过大冲击。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用户签订充电协议,给予用户一定的经济激励,提高用户参与有序充电的积极性。

3.应用储能技术: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中引入储能系统,如电池储能。储能系统可以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储存电能,在负荷高峰时释放电能,起到平抑负荷波动、提高电能质量的作用。当电动汽车集中充电导致负荷过高时,储能系统向电网供电,缓解电网压力;当充电负荷较低时,储能系统从电网充电,储存多余电能。同时,储能系统还可以补偿电动汽车充电产生的谐波和无功功率,改善电能质量。

4.提升电能质量治理水平:采用先进的电能质量治理技术,如静止无功补偿器(SVC)、有源电力滤波器(APF)等,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产生的谐波和无功功率进行治理。SVC可以快速调节无功功率,稳定电网电压;APF能够实时检测并补偿谐波电流,有效改善电能质量。此外,加强对充电设备的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因设备故障导致的电能质量问题。

四、智能充电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

1.智能充电技术原理

智能充电技术依托先进的传感器,如同敏锐的感知触角,实时捕捉电网的电压、电流波动,以及电动汽车电池的温度、荷电状态等关键数据。控制算法则如同智慧大脑,基于这些采集的数据,运用复杂且精密的运算逻辑,对充电过程进行精细化调控。通信手段作为信息桥梁,保障数据在各个环节的高效传输。

在实际运作中,当传感器检测到电动汽车电池剩余电量较低且健康状态良好时,控制算法会自动增大充电电流,以缩短充电时长;而当电池接近充满或出现异常发热等状况,算法迅速响应,动态降低充电电流,防止过充引发电池性能衰减甚至安全隐患,从多维度确保充电过程既高效又安全,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提升整体使用体验。

2.通信技术支撑

通信技术在智能充电体系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核心角色。物联网技术让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和电网实现互联互通,赋予它们“对话”的能力。云计算技术为海量数据提供强大的存储与处理能力,使得各类数据能够快速被分析、整合,转化为有价值的决策依据。5G通信技术以其高带宽、低时延的特性,进一步加速信息交互。

电动汽车借助通信网络,能将自身的充电需求,如期望的充电时长、目标电量,以及电池状态信息实时上传。充电设施接收这些信息后,结合电网负荷情况和实时电价信息,反馈给用户合理的充电建议。同时,电网利用通信网络,可远程监控充电设施的运行状态,对故障及时预警并处理,实现对分散在各地的充电过程进行集中调度和优化控制,让整个充电生态系统有序运行。

五、结论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快速发展给用电工程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从负荷特性的改变到电网稳定性和电能质量的挑战。但通过优化配电网规划、实施有序充电管理、应用储能技术和提升电能质量治理水平等一系列策略,以及智能充电与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这些负面影响,实现电动汽车与电力系统的和谐共生。这不仅有助于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也为构建智能、高效、绿色的现代电力系统奠定了基础,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和环境保护,助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马乔.基于电动汽车充电负荷时空分布预测的充电站布局优化及有序充放电策略研究[D].陕西:西安理工大学,2023.

[2]陶冶.基于数据驱动的充电设施选址优化及V2G充放电策略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19.

[3]孟锦鹏.计及电动汽车协同响应的“车路网”耦合系统可靠性评估及充电基础设施规划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