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设计:《登勃朗峰》

作者

杨燕

西宁市第二十八中学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初中阶段阅读教学应培养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和领悟艺术特色的能力。《登勃朗峰》作为马克·吐温创作的游记散文,对应课标以下要求:

1.学科概念:掌握散文、游记的文体特点,理解幽默、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素养培养:提升文化理解与审美鉴赏能力,发展跨文化理解能力。

3.学业要求: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主旨;品味关键语句;学习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培养欣赏外国文学的能力。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线,采用探究—体验—表达的教学模式:

1.以读促思:通过精读细读,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作者所见所闻所感。

2.以思促悟:通过问题探究,思考作者幽默描写背后的智慧。

3.以悟促用:通过表达训练,模仿马克·吐温的写作手法。

教学设计强调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分享交流,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教学设计内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登勃朗峰的经历和感受。

2.学习幽默、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掌握摹景状物与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感受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

3.学习观察事物和表达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幽默机智的人格魅力。

2.培养跨文化理解意识,拓展国际视野。

3.领悟登高望远蕴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和感受。

2.品味马克·吐温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

难点:

1.体会作者在诙谐文字背后表达的对生命的思考。

2.理解翻译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语言表达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设备、勃朗峰图片资料、马克·吐温简介PPT

2.学具:课本、笔记本、预习作业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展示勃朗峰图片,简介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海拔4810米,被称为欧洲之巅。

2.引入作者:介绍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作家,以幽默讽刺著称。

3.创设情境:想象登山的期待与准备,引出主题。

(二)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

(1)学生自读全文,勾画不理解的词句。

(2)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如何描写登山过程?

2.交流分享:

梳理文章脉络:出发→途中见闻→登山过程→到达勃朗峰→感悟。

(三)深入探究

精读细读:将全文分为三部分探究

1.第一部分(启程):

(1)朗读第1-2段,体会对出发场景的描写。

(2)分析作者如何幽默描写登山队伍的壮观和热闹。

2.第二部分(登山过程):

(1)研读第3-5段,分析登山途中的所见所感。

(2)讨论我们取道黑首一段的语言特色,体会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第三部分(登顶感悟):

(1)品读关于勃朗峰美景和导游自豪感的描写。

(2)探讨导游称自己为车夫之王的深意,理解对职业精神的尊重。

4.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文中具有幽默色彩的语句,分析表达效果。

(2)归纳描写人物的特点。

(3)分析导游形象的塑造及意义。

(四)品读鉴赏

鉴赏语言:

1.品读课文中边栏注释提到的精彩词句。

2.分组朗读喜欢的段落,体会语言魅力。

3.讨论幽默表达:夸张、对比、反讽等手法的运用。

探究写作特色:

1.分析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

2.探讨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式。

拓展延伸:

1.比较与中国古代登山游记的异同。

2.探讨马克·吐温的幽默与中国传统文学中幽默的差异。

(五)拓展应用

仿写训练:

1.以登××山为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游记片段。

2.要求:语言生动,有细节描写,运用适当修辞手法。

课外阅读推荐:

1.推荐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和外国作家的游记作品。

(六)总结提升(3分钟)

1.学生总结:分享本课所学和收获。

2.教师点评:强调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

3.布置作业:

(1)完成读读写写部分练习。

(2)搜集马克·吐温的其他作品,了解创作风格。

五、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课堂参与度、朗读表现、小组合作情况等。

2.成果性评价:对文本主旨的理解程度、仿写作品的质量、拓展阅读情况。

【教学反思】

在《登勃朗峰》的教学设计中,我尝试将文本解读与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字中的诙谐和智慧,体会对生活和人生的思考。实践证明,以读促思的方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特别是在品读文章语言时让学生朗读并讨论文中的幽默表达,参与热情高涨对文本理解更深入。这印证了新课标强调的以读为本理念,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审美鉴赏能力。《登勃朗峰》作为翻译作品,蕴含的西方文化元素和幽默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学有所不同。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学表达方式学生能开阔视野,增强跨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探究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分析马克·吐温式幽默的特点,有助于培养文化自信和包容精神。而分析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能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这符合新课标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拓展国际视野的要求,有助于培养人文素养和国际化视野。

反思整个教学设计,我认为在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应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在《登勃朗峰》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学习活动如自主阅读、小组探究等,目的在于调动学生主体性促进深度学习。但我也意识到,实际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学生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对初中生而言,翻译作品中的某些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可能存在理解障碍,需提供必要支持和引导。而在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方面,仿写训练是有效方式但需引导学生真实表达,避免简单模仿。今后我将更注重培养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感悟思想并汲取智慧,真正实现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