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探讨

作者

方华

山东协和学院

个人简介:方华,女,1982年3月生,山东济南人,图书馆馆员,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情报学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在教学与科研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在资源配置、服务模式与利用效率方面依旧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设上亟需改进。不同高校间资源分布不均、服务体系缺乏协同、技术平台不兼容等问题,制约了图书资料的高效流通与利用。本文从研究背景和现实问题出发,对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影响因素与实践路径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在制度建设、技术支持、协同机制与人才保障等方面构建完善共享体系的建议。通过优化资源共享机制,不仅能够提升资源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还能推动高校之间的学术合作与知识传播,为教育现代化和科研创新提供坚实支撑。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制;协同服务;知识传播

引言

在知识经济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承载与传播平台,其功能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阅与文献存储,而逐渐转向知识获取、学术交流和信息服务的综合体系。随着信息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单一高校难以凭借自身力量满足教学科研的多样化需求。资源利用率低、重复建设严重、区域与学科之间的信息壁垒等问题日益凸显。资源共享作为一种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共享机制,可以有效缓解资源分布不均、减少投入浪费,并为用户提供更加广泛、便捷的信息服务。然而,现实中高校在共享机制的顶层设计、技术支持、服务协调和制度保障方面依旧存在短板,影响了共享体系的实际效能。本文试图从现状问题入手,探讨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要素与优化路径,进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期为高校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高校图书资料管理中信息资源共享的基本内涵与价值

(一)信息资源共享的内涵界定

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多个图书馆或机构通过制度、技术和服务手段,实现信息资源在不同用户之间的开放与互通。在高校图书馆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纸质文献的流通,还涵盖数据库、电子期刊、多媒体资料等数字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其核心目标是突破单一机构的资源边界,形成多方联动的合作网络,为用户提供跨校、跨区域、跨学科的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的建立强调开放性与互利性,通过资源共建与共用,减少重复投入,扩大用户获取范围。同时,信息资源共享还包含服务理念的转变,即从单一的“馆藏服务”走向“用户导向”的服务模式。共享不仅仅是资源的交换,更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行为,它要求不同机构之间在技术标准、服务流程和使用权限等方面达成共识,以确保资源能够高效、便捷地流通。因此,信息资源共享既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与文化问题,其真正价值体现在通过合作创造更大范围的信息生态系统。

(二)资源共享的现实价值

在当前教育和科研环境中,资源共享具有多方面价值。它能够缓解高校间因经费差距带来的资源不均,帮助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获取优质信息支持,从而促进教育公平。此外,共享机制能够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使大量沉淀在馆藏中的文献和数据发挥更大作用,避免资源闲置与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共享网络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与学术合作,为科研提供更加全面的文献保障。例如,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共享平台更便捷地获取跨学科的文献资料,从而激发创新思想。同时,共享机制还可以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不同高校之间的差距,推动知识的公平传播。

(三)共享机制与高校使命的契合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其使命在于推动学术进步与服务社会发展。资源共享不仅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现实需要,更是实现高校使命的重要途径。通过共享机制,高校能够打破封闭格局,推动知识流通与信息交互,从而助力教育公平和学术繁荣。更进一步来看,信息资源共享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分布,让偏远地区或欠发达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也能享有与重点高校同等水平的信息支持,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提升教育质量与科研水平。

二、高校图书资料信息资源共享的现状与问题

(一)资源分布不均与重复建设严重

我国高校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重点高校往往凭借雄厚资金建设了规模庞大的馆藏体系,而普通高校因投入有限,资源相对不足。这种差异导致高水平资源的集中与垄断,削弱了资源的公平可及性。同时,在缺乏统筹规划的情况下,各高校在数据库采购、电子资源建设上容易出现重复投入,既浪费资金,又造成整体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这种现象在区域和学科间表现尤为明显,一些学科重点院校的数据库建设非常完善,而普通院校即便开设相同学科也难以获取相应资源,形成了明显的资源鸿沟。

(二)技术平台不兼容与标准化不足

在资源共享实践中,不同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管理系统和技术平台存在差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接口,导致资源无法顺畅对接。尤其是在数字化资源共享方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数据格式和检索方式不一致,使得跨平台资源的整合与检索存在技术障碍。此外,元数据标准、著录规则等不统一,也影响了资源共享的深度和效率。这种技术上的割裂使用户在不同平台之间频繁切换,既降低了效率,也影响了用户体验。更为突出的是,一些高校的图书馆系统依然停留在较低水平,缺乏与其他平台的互操作能力,这进一步加剧了信息孤岛现象。标准化不足还导致资源交换成本上升,增加了共享机制的运行难度。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必须在技术平台与标准体系上进行统一规划,提升兼容性和互联互通水平。

(三)制度与协同机制欠缺

尽管一些区域或联盟已经开展了资源共享的探索,但总体而言,高校之间的合作缺乏稳定和长效的制度保障。共享机制往往依赖临时项目或行政推动,缺乏法律法规的支撑和长期运作的协调机构。这种局面导致共享体系脆弱,一旦外部支持减弱,合作很容易中断。同时,各高校在资源贡献与使用方面的权责划分不清,容易引发矛盾。例如,部分高校担心自身投入较多却受益有限,从而降低了参与共享的积极性。

三、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与制度环境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在资源共享中起着引导和规范作用,政策环境决定了共享的顶层设计与制度框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更多依赖各校自主建设,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规划,导致资源重复采购与区域不均衡问题突出。如果没有明确的政策导向与制度保障,资源共享往往难以突破单馆利益的桎梏,无法形成持久而高效的合作机制。政策的支持不仅体现在资金投入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为资源共享提供制度约束与操作依据。例如,国家或地方层面可以出台指导性文件,明确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合作模式和监督机制,推动高校图书馆在合作中遵循统一规范,避免因规则不一致造成的摩擦。同时,政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关系到共享成效,如果缺乏监督与考核,往往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导致资源共享流于形式。反之,若有明确的政策推动,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与奖惩机制,共享机制的落地和运行将更为顺畅。此外,制度环境还需注重利益平衡,高校在参与共享时往往担心核心资源外流、影响本校师生优先使用权,因此制度应在公平性与开放性之间找到平衡点,通过设立差异化访问权限、制定合理的资源贡献与使用规则,保障不同高校的积极性与合理权益,从而推动共享机制的长期稳定运行。

(二)技术条件与平台建设

资源共享的实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技术条件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共享机制的效率与用户体验。当前不少高校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差异较大,部分系统相对封闭,缺乏开放的数据接口,导致跨馆资源的整合与调用存在障碍。统一的检索系统、开放的数据接口、兼容的元数据标准,是资源共享能够顺利运行的技术基础。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用户在跨平台检索时往往需要重复登录、进行多次检索,不仅效率低下,也削弱了使用积极性。因此,建设先进、开放、兼容的技术平台,是推动资源共享的关键任务。一方面,应逐步推进基于云计算的统一平台建设,实现数据集中存储、统一检索和智能分发。通过云平台,各高校可以实现资源的远程互联和灵活调用,降低本地系统维护的成本。另一方面,应加强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协议的制定与推广,例如采用国际通行的MARC、Dublin Core等元数据标准,保证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同时,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也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用户行为的分析与预测,进行个性化推荐,提高资源利用率。此外,虚拟化技术与移动应用的结合,还能为用户提供跨终端的一体化体验,满足师生随时随地的信息需求。然而,平台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涉及资金投入与管理协调,需要在国家或区域层面统筹规划,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管理理念与合作意识

共享机制能否有效运行,还取决于各高校管理层与馆员的理念与态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部分高校图书馆形成了“本位主义”的思维惯性,过于强调自身利益,对共享缺乏积极性。他们担心优质资源的外流可能削弱本校的竞争优势,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保守策略。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共享机制的推进,导致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必须树立开放合作、共建共赢的理念。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在信息爆炸与科研全球化的今天,单靠一校之力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教学科研需求。资源共享不仅不会削弱个体优势,反而能够通过整合形成合力,为本校用户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同时,共享机制的建立还需要馆员队伍的积极参与。馆员不仅是共享操作的执行者,也是服务创新的推动者。如果馆员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储备,共享体系也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应通过培训与交流提升馆员的服务意识与技术能力,鼓励他们参与跨馆合作项目,增强协同工作的主动性。此外,合作意识的培养也需要文化层面的引导。高校之间应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会、联盟会议和经验交流,逐步形成互信与合作文化,减少彼此之间的戒备与隔阂。只有在理念、制度和文化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资源共享才能健康发展并发挥应有价值。

四、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优化路径

(一)健全制度建设与顶层设计

要推动资源共享,需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高校图书馆应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统一的共享规则和操作规范,明确资源建设与使用中的权责关系。健全的制度不仅包括资源配置与访问权限的规定,还应涉及资金投入、运行维护、成果评价等环节。例如,可以建立资源共建共享基金,由多方共同出资,用于数据库采购、平台开发与维护,从而减轻单一高校的负担。在顶层设计方面,应推动成立区域性或国家级的图书馆资源共享联盟,作为统一协调与管理的主体。联盟不仅负责制定规则和监督执行,还应建立长期运作的协调机制,避免因行政推动不足而导致的合作中断。此外,制度设计还需考虑激励与约束并行,对积极参与共享并贡献资源的高校予以政策支持或荣誉表彰,对敷衍应付的单位则应设立惩戒措施。通过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可以将资源共享从短期项目转变为长期机制,从行政推动转变为自我驱动,从而保障共享体系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技术平台与标准体系建设

资源共享必须依托先进的技术平台,技术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共享的深度与广度。应推动统一检索系统的建设,实现跨库、跨平台的一站式服务,让用户在一个入口即可获取多馆资源。为了提高检索效率,应逐步应用语义检索、自然语言处理等智能化技术,使检索结果更加精准。同时,制定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规范,是实现不同平台兼容的前提条件。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本土实际,建立符合国情的标准体系,避免因标准不统一而导致的资源孤立与重复劳动。在平台建设过程中,还应积极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资源的智能存储、动态分配与深度挖掘。通过算法分析用户需求,可以提供个性化推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此外,平台建设还应注重移动化与便捷性,开发功能完善的移动客户端,支持跨终端访问,满足用户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需求。未来,还可以探索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在版权保护与数据安全中的应用,为共享提供更可靠的技术保障。

五、结语

信息资源共享是高校图书资料管理创新发展的必然方向,它不仅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投入浪费,还能推动知识传播与教育公平。在建设共享机制的过程中,需要统筹政策、制度、技术与文化多方面因素,构建科学、开放、协同的运行体系。从长远来看,信息资源共享并不是单纯的资源互通,而是对高校图书馆职能的深层次重塑。它要求管理理念的更新、技术平台的创新和制度设计的完善。未来,高校图书馆应在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强化合作意识,完善平台建设,形成互利共赢的共享格局。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图书馆在知识社会中的枢纽作用,为教育和科研的发展提供持续支持。

参考文献:

[1]蒲昱蓉.公共图书馆管理会计应用策略研究[J].乡镇企业导报,2025,(15):98-100.

[2]郭妍妍.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力度,构建高校图书馆“三全育人”环境[J].传播与版权,2025,(15):71-73.DOI:10.16852/j.cnki.45-1390/g2.2025.15.004.

[3]王敏.基于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23):93-97.

[4]田月霞.地方性高校图书馆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9(23):166-170.

[5]王瑜洁.智能化技术在图书馆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参花,2025,(23):117-119.

[6]张素.基于私藏共享发展的高校图书馆捐赠资源共建共享研究[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5,(08):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