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备考学与教的策略研究
赵春梅
鹿邑县第二高级中学校
摘要:通过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深入分析当前思政课高考复习教学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探究其深层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三新”改革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备考面临着教学模式转型、学习方式变革、评价体系重构等多重挑战。本文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优化复习策略体系、创新教学方法等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期提升思政课高考复习备考的实效性。
关键词:三新改革;思政课;高考复习
一、“三新”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新高考改革、新教材使用和新课标实施的全面推进,对思政课高考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思政课教师普遍认识到传统的填鸭式、单向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模式。他们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探究式学习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要点。在新教材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积极变化,他们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学生开始关注时政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所提升。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方法创新不够充分,教学资源整合不够有效;部分学生在面对新型考试题型和评价方式时感到困惑和压力,学习方法的调整和适应需要一个过程;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这对传统的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整合教材资源、网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也成为教师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讲授模式。通过展示考古发掘的实物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痕迹,引导学生思考生产工具的进步如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迁。设计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原始社会不同时期的人物角色,体验从采集狩猎到农业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私有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阶级产生的内在联系。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剩余产品的产生如何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进而引发了阶级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在教学中,还可以结合当代考古发现和历史研究新成果,如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等,展示我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帮助学生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三新”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问题的梳理与诊断
教学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落差。虽然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模式,难以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考试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的衔接存在障碍。新教材的内容体系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但现有的教学评价方式未能完全适应这一变化。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案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准确把握评价的重点和方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差距。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但部分学生仍然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意识。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学生更倾向于机械记忆和题海战术,而不是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
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虽然各种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但教师在资源的选择和整合方面缺乏系统性思维,未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教学价值。一些优质的教学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一些质量不高的资源却被过度使用。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改要求不相适应。新课标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部分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较为滞后,特别是在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改革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三、“三新”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策略的构建与实施
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科核心素养,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教学设计上,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历史思维和价值判断能力。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强调知识迁移与运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教师还需要改革评价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整体发展。注重学科融合,将思政课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例,教师创设历史影像博物馆的虚拟情境,让学生化身为历史研究者。引导学生观看遵义会议旧址、延安革命旧址等历史场景的全景影像资料,感受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点。让学生分组搜集整理相关历史档案、照片和文献资料,围绕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实现的四个转变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制作多媒体展示,重点阐释共产党如何在革命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开辟新路,最终找到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还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价值认同。组织学生开展情境式讨论,以历史人物的视角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深化对革命胜利历史经验的认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在“三新”改革背景下,思政课高考复习备考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通过对现状的深入调查和问题的系统梳理,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评价方式,提升专业素养。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加具体和有效的实施路径,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更多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锦飞. 以研促教顺考而教教考和谐——高三思政课复习教学摭谈[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63-65.
[2] 张晓兰. 新高考评价体系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策略探究[D]. 青海:青海师范大学,2022.
[3] 黄明锦. “三新”背景下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 美眉,2022(1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