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港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优化研究

作者

陈顺

中交华南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摘要:港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对码头稳定性与耐久性意义重大。当前常见桩基类型有预制桩和灌注桩,施工包含桩位测量、成孔或沉桩等环节,但存在施工效率低、桩身质量难控、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优化施工工艺,如采用新型成孔或沉桩工艺、改进混凝土浇筑工艺;选用高性能桩材、应用先进施工设备;完善质量控制体系、采用先进检测方法;采取减少噪声振动、控制泥浆污染等环保措施,可提升桩基施工技术水平,保障港口码头建设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港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引言

作为水上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码头设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物流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营效能。其中,桩基工程作为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至地基的使命,其施工工艺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码头的使用性能。在港口运输需求不断攀升及船舶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码头承载性能与稳定性的要求愈发严格,这对桩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当前桩基施工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深入探讨,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是实现港口码头建设提质增效的关键路径。

1. 港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现状分析

1.1 常见桩基类型及适用条件

预制构件桩是在工厂或工地预先制成的桩基,主要分为混凝土钢筋预制桩与钢制桩两类。混凝土钢筋预制桩具备高强、耐用及施工迅速等特性,适合多种地质环境,在坚硬土层或岩层中表现尤为突出。此类桩基能够承载较大的垂直和侧向负荷,广泛应用于大型港口码头的基础建设中。钢桩因其材质一致、强度大、运输和施工便捷等优势,在软土地基中应用广泛,能迅速被植入土中,缩短工期。而灌注桩则是在现场桩位先钻孔,再放入钢筋笼并浇注混凝土形成。基于成孔方式的差异,灌注桩可分为钻孔、冲孔及挖孔等类型。其中,钻孔式对各类土层均适用,施工过程无振动、不挤土,对周边环境影响小,但成孔效率偏低。在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采用冲孔灌注桩可有效穿透坚硬土质和岩层,但其施工过程会产生大量泥浆,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相比之下,挖孔灌注桩更适宜于地下水位偏低、桩径较大且长度较短的情形,施工人员可直接观察桩底土质,然而人工挖掘方式不仅劳动强度高,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1.2 现有施工技术流程及工艺特点

桩基工程中,施工前的定位与测量至关重要。技术人员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和现场基准点,借助全站仪、水准仪等专业设备,对桩位进行精确定位,并设置醒目标识。这一环节对测量精度要求极高,旨在确保桩位准确,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基础。灌注桩施工中,钻孔操作依据工艺差异选用特定设备完成。钻机应用于钻孔灌注桩,而冲孔灌注桩则依赖冲击锤。预制桩的安装则通过锤击、静压或振动技术实现下沉。桩基施工中,钻孔或沉桩工艺的选择应结合地质特征与桩体种类,确保桩体达到预定深度并保持垂直。钢筋笼的加工与安装需严格遵循设计规范,其主筋与箍筋的尺寸及排布间距均须符合技术要求。在完成钢筋笼的制作后,需借助起重设备将其准确吊装入孔,并进行牢固定位。钢筋笼安装到位后,应立即实施混凝土灌注作业。采用导管输送方式,将具备优异流动性能的拌合料注入桩孔。施工中需精确把握灌注速率与深度,以保证结构致密性。预制桩的混凝土浇注则已在构件生产阶段完成。

1.3 目前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复杂的工艺流程往往延长了工期。以桩基施工为例,地质状况对钻孔进度产生显著制约,尤其在硬质岩层或密实土层中,钻探速率显著降低。在工程建设中,各环节的协同作业存在滞后现象,导致工期延误,影响了项目进展。针对灌注桩施工,常出现桩径缩小、桩体断裂及夹杂泥土等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孔壁泥浆保护不足、混凝土灌注中断以及钢筋笼位移等因素所致。在打桩作业时,预制桩可能发生偏斜或破损等问题,导致其承载力下降。此外,现有的检测方法存在局限性,无法完整评估桩体内部状况。从环保角度分析,打桩作业伴随的噪音、震动及泥浆排放等现象,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不利影响。沉桩作业中的锤击操作易引发显著噪音与震动,给邻近居民及建筑带来困扰。

2. 港口码头桩基施工技术优化策略

2.1 施工工艺优化

在港口建设领域,运用PHC桩等高性能材料能显著增强承载能力。此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具备高强度与优异的耐久性,完全适应码头重载需求。同时,其卓越的耐腐蚀性能极大提升了桩基的使用寿命,显著减少了维护成本。对于特殊地质条件的码头工程,采用钢混复合桩等材料可充分发挥多种材料的优势,全面提升结构性能。工程建设中,全液压旋挖设备与静压多功能桩机等高自动机械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施工效率。这些智能化机械不仅操作简便,且具有精度高、性能强的特点,有效保障了工程品质与工期控制。配合先进的混凝土搅拌输送一体化系统,确保了混凝土质量的稳定性和供应时效性。

2.2 材料与设备优化

港口工程中,采用PHC桩等优质材料可提升承载力。这类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强度高、耐久性强,能充分满足码头重载要求。此外,其优异的耐蚀特性显著提升了桩基的耐久性,大幅降低了维护支出。针对特殊地质的港口码头,采用钢混复合桩等材料,能有效整合各类材料的优点,增强整体性能。现代化施工装备的引入:采用全液压旋挖钻机及多功能静压桩机等高自动化设备。此类装备具备易操作、高精度及高效能等优势,可大幅提升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配置先进的混凝土搅拌与输送系统,保证混凝土品质的稳定性和供应的及时性。

2.3 质量控制与检测优化

构建全面质量管理框架,覆盖从桩基定位、原料选购、建造实施到最终验收的全流程。各阶段均设立严苛的质量准则与操作指南,强化员工质量培训,明晰岗位职责,推行质量问责制。此外,对施工环节实施严密监控,确保问题得以及时发现与解决。为确保桩基质量评估的精确度,工程实践中运用了多种现代化检测手段。低应变反射波技术可实现桩体完整性的高效筛查,超声透射检测则精确定位内部缺陷的尺寸与位置,而钻孔取芯法为混凝土质量的直观评判提供了依据。通过整合这些先进检测方式,显著提升了桩基质量评估的可信度与精确性。

2.4 环境保护优化

为控制工程建设中的噪音与震动,可在设备上加装隔音防护罩及阻尼装置,有效抑制施工时的声波传播与机械震动。施工时段应科学规划,避开居民休息时段进行高噪音作业。针对锤击桩等产生较大噪音的工艺,建议优先采用静力压桩等低噪音替代方案。同时,工地现场需配置声波与震动监测系统,实时采集环境数据,根据监测结果及时优化施工方案。为减少泥浆污染,可构建循环利用体系,对桩基施工产生的泥浆进行回收处理。采用沉淀与过滤等技术,分离泥浆中的固态物质,使处理后的泥浆得以重复使用。针对不可回收的泥浆,使用专用运输设备将其运送至指定处理点,防止随意排放污染水土环境。

结语

优化码头桩基建设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综合工程,需统筹考虑工艺方法、设备选型、质量监管及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研究表明,运用创新成孔技术与先进沉桩方法,配合优质桩材的选用及质量管控体系的构建,可有效克服传统施工中效率不足、质量波动大及环境破坏等缺陷。这一系列改进方案的应用,在提升作业效能的同时,确保了桩体结构的稳定性,并大幅减少了施工对周边生态的干扰。未来港口码头的建设规模将日益扩大,技术要求也将不断提升,我们必须秉持探索热情与创新精神。应持续关注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如更环保高效的桩材和智能化的施工设备等。为满足港口码头建设的新要求,必须持续优化现有施工技术体系。这一举措将为水运行业的繁荣发展奠定稳固基础,助力港口建设达到新高度。

参考文献

[1]赵煜,蔡忠志,尤再进,等.考虑结构安全的桩基码头清淤施工方案优化[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2024,(05):10-21.

[2]王罕见.码头桩基水下混凝土施工技术[J].珠江水运,2021,(19):84-85.

[3]张宇,张兵.集装箱码头桩基工程水下混凝土的施工技术[J].珠江水运,2021,(03):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