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解析
闫孟
菲律宾女子大学
摘要:全面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进一步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改革。“互联网+教育”倡导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职业教育赋能,提升专业教育的育人效能,使学生在高质效、高品质的教学和指导下既掌握牢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本文首先概述“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其次分析“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积极作用,最后从教育管理理念、模式、成效三个方面提出可行的、具体的、有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职业教育改革中,《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的发布,为其指出了明确的、可前进的方向,即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在此背景下,“互联网+教育”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故而基于“互联网+”特点加快推进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基于此,职业院校目前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明确具体的着眼点。
一、“互联网+”及“互联网+教育”概述
(一)“互联网+”
互联网由计算机、服务器、客户端等构成,为用户提供了广泛的信息资源、点对点网络、文件共享以及IP电话服务等。随着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其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愈发深入,互联网时代来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这一名词,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即基于“互联网+”特点、优势促进新兴产业应运而生,同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自此后,互联网时代逐渐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文化、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发展新兴产业,创新传统产业”等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1]。
(二)“互联网+教育”
随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深度、广度逐渐增加,教育领域与互联网的融合也在不断加深,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的发布,使“互联网+教育”快速被推广、普及。与此同时,因“互联网+教育”能够运用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技术打破传统教育桎梏,弥补传统教育,使其更是在短时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融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二是,个性化学习。教育者可以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采集、处理、分析学生学习数据,随之根据数据处理结果予以学生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资源;三是,教育公平。不同地区的学校、教师以及不同教学水平的教师,可以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实现资源共享和在线学习。“互联网+教育”的影响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教学方法。微课视频、慕课平台、翻转课堂、线上教学等得到广泛应用,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二是,教育管理改革。智慧教育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出现,成为教育者实施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工具”[2]。
二、“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积极作用
(一)教学维度
在教学方法方面,微课技术、希沃易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智慧教育平台、慕课平台等被用于教育教学中,学生在这些技术和平台支持下,能够根据自己需求,或在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驱动下获得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显著提升。在教学理念方面,学生成为“教”与“学”的真正主人。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课堂不再是学生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的唯一阵地,且学生不用始终在固定的时间开展学习,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慧教育平台、虚拟学习平台、慕课平台等完成学习。在教学评价上,学生的成绩不再是考核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成为评价的重点,与此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单单考虑教学结果,而是将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师德师风等均考虑在内[3]。
(二)服务社会维度
社会发展需要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是培养掌握牢实专业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高尚职业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使其能够成为今后促进社会建设单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可规避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需求脱轨问题。具体来说,职业院校能够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对市场、企业、行业进行分析,实时了解市场、企业、行业在人才方面的具体需求,在此基础上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能够通过互联网平台对适用于教育领域的新技术加以掌握,及时引进新技术,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培育更多的高质量人才[4]。
三、“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路径
(一)教育管理理念数据转型
首先,职业院校要集中力量推进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等建设,为专业课教学、实训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院校要引导教师重视课程开发,尤其是线上的精品课设计。其次,院校要将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和信息化系统全面融入学生的学习动态、发展动态管理中。比如,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分析、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通过数据处理结果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以此为抓手予以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又如,网络时代,学生在网络上接触到的信息愈发多元、复杂,其中不乏具有诱导性、哄骗性的内容,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对此,院校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动态观察网络世界中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将其作为着眼点来开展思政教育,以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最后,职业院校不仅承担着诸多国家层面或企业层面的研发任务,还有诸多自主研发项目,为保证自主研发项目可服务社会发展,取得理想的成果转化效果,院校应瞄准社会需求“做研发”,以实现成果转化更快速、更精准、更有效等目标[5]。
(二)教育管理模式智能升级
学校、政府、社会、企业共同管理职业教育,而管理的对象包括学生、教育者等。与此同时,保证职业院校实现高效管理的资源有人才资源、物质资源等。“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目的是提升教育管理主体的合力、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者育人水平、丰富教育资源,最终实现教育管理模式智能升级,强化职业教育管理质量。基于此,“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要点可以以下几个角度切入。一是,院校要贯彻落实“产教学研用”一体化理念,将“校企合作、破解壁垒,实现多终端的共享应用”“多方协同、项目驱动,构建五位一体实践体系”“技术驱动、设计创新,助力人才培养凸显实效”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管理重要突破口和抓手。具体可参考广药职院在政府引领下,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合作案例。该院校集合多方教育主体力量,成功建设了VR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虚拟仿真研发工作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二是,院校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校园。《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提出建设数字校园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此文件指导下,“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创新发力点之一应放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校园,具体方向则可以以提供学生查看个人画像、提供教师课程教学资源获取等方面[6]。最后,职业院校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整合校内外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构建数据库、资源库等,一方面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奠定“硬件”基础,另一方面不断丰富教育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开展“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研究可知,“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是“互联网+”的重点行动之一,“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是具体的行动方向。“互联网+”时代下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能够推进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创新,丰富以及开放教育资源,同时打破教学时间和空间桎梏。职业院校可将教育管理理念数据转型、教育管理模式智能升级以及教育管理成效增值赋能作为“互联网+”时代下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主要发力点,不断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互联网+”视野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研究[J].科教导刊,2023,(36):13-15.
[2]周华.“互联网+”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路径[J].中国新通信,2023,25(21):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