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作者

黄子贵 冯海梅 姜俏欢

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八塘街道中心学校

本文是贵港市港南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编号:2024B002)

【摘要】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诉求下,小学语文课堂面临目标模糊、评价缺位、主体错位等现实困境。本文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理念,通过剖析课堂现状问题,阐释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建构具体实施策略,并呈现实践成效,论证其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作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课程标准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之法,贵在本末兼治。”目前我校语文课堂,仍存在“重知识传递、轻素养培育”的积弊。课标明确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学、评”三者的协同共生。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现状问题、重要性、实施策略及实践价值展开论述,为一线教师提供可操作的参考框架。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剖析。

(一)目标模糊:教、学、评的断裂性困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目标应具体、可操作、可评价”。而我校部分教师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将目标笼统定为“感受乡村生活之美”,却未细化为“通过圈画动词,赏析菜园劳作场景的动态描写”等可观测指标。这种模糊的目标导致课堂陷入“教无方向、学无重点、评无依据”的低效循环。

(二)评价缺位:过程性反馈的功能性异化

课堂上学生朗读完课文后,大部分教师都仅以“声音洪亮”“感情到位”等“蜻蜓点水”的评价带过,未能针对“重音是否凸显珊瑚的色彩斑斓”“停顿是否体现段落层次”等具体维度指导。

(三)主体错位:学生能动性的结构性压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教师常以“时间到”打断学生思辨;写作教学中,“开头排比、结尾点题”的模板限制表达;“标准答案”的阴影让学生不敢质疑,这种“储蓄式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仍有明显体现。

二、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性。

(一)落实课标理念:从“知识堆砌”到“素养生长”的范式转型

课标将“教学评一体化”作为核心实施路径,强调“教、学、评是三位一体的系统”。以《草船借箭》教学为例,可以设定“通过人物对话分析诸葛亮的智慧”目标后,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学),以“语气是否贴合人物性格”为标准互评(评),再通过改写对话片段(用)检验目标达成。这样引领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发展—审美鉴赏”的层级中螺旋上升。

(二)激活学习动能: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角色重构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过:“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参与知识建构的快乐,是兴趣的源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传统模式在《四季之美》识字教学中,学生正确率75%但错别字率20%;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后,学生通过“观察、互评、互改”学习,正确率提升至92%,错别字率降至8%。数据表明,当学生参与评价,学习的主动性与准确性显著提升。

(三)重构课堂生态:从“单向灌输”到“对话共生”的关系变革

课标倡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口语交际》教学中,开展“三星评价”:一星评表达清晰度,二星评理由充分性,三星评情感感染力。让学生既是被评者,也是评价者,在互评中学会倾听与反思,形成“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对话场。

三、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策略。

(一)靶向设计:构建“三维可评”的目标体系

1.分解转化:将课标中“感受文字之美”等宏观要求,转化为“能通过对比朗读,说出比喻句的表达效果”等具体目标。

2.融合递进:避免三维目标割裂,如《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将“朗读对话体会性格”(语言)、“分析神态描写的作用”(思维)、“理解谦虚与傲慢的辩证关系”(情感)整合为统一目标链。

(二)流程再造:创设“评学联动”的活动序列

教学模式要创新: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学)→即时反馈(评)→迁移运用(用)。如在教学《西门豹治邺》时:1.设计目标导向是通过人物言行分析西门豹的智慧,体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巧妙。2.任务驱动(学):(1)默读课文,画出西门豹的言行,标注群众反应。(2)小组讨论“西门豹为什么说‘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3.即时反馈(评):生生互评和教师点评。4.迁移运用(用):改写“西门豹智斗巫婆”的对话。

(三)工具开发:设计“可视化”评价量规与清单

量规将抽象标准转化为可操作指标,如《我想对您说》写作教学中,学生对照“是否有具体事例”“情感是否藏于细节”自评,教师根据量规统计共性问题,开展“如何让情感‘落地’”的微专题指导,避免评价的随意性。

(四)主体培育:发展“元认知”评价能力

1.评价技能微训练:通过“评价小课堂”教授方法,如“三步评价法”——先肯定优点,再指出问题,最后提出建议。如教师评价:“你朗读时重音处理很到位(优点),但‘瑟瑟发抖’的颤音可以更明显(问题),试试模仿冷得发抖的语气(建议)。”

2.自我评价常态化:建立“学习成长档案袋”,收录不同阶段的作业、反思日志等。如学生在《爬山虎的脚》观察日记旁批注:“第一次只写了叶子颜色,第二次用‘嫩红—嫩绿’的变化写出了生长过程,进步在于学会了连续观察。”

四、教学评一体化助力构建高效课堂的实践成效。

(一)目标达成度提升:从“低效散光”到“精准聚焦”

实施一体化教学后,单元测试中“基于目标的能力题”得分率从62%提升至85%。以《忆江南》教学为例,传统课堂仅40%学生能赏析“红胜火”的比喻妙处,而通过“朗读—互评—改写”,82%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说出“用火焰对比,写出了江水的热烈”。

(二)学习参与度深化:从“被动沉默”到“主动思辨”

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主动发言频次和质疑比例明显提升。在《神话单元》项目式学习中,学生自主设计“神话人物卡牌制作评分表”,从“形象还原度”“创意设计”“文字解说”等维度互评,学习能动性显著增强。

(三)教学评协同进化:从“教师独奏”到“师生合奏”

教师从“孤独的设计者”转变为“评价共同体”的组织者。某教研组在《民间故事单元》教学中,通过“集体研制目标—分工开发量规—课堂实践—课后复盘”的循环,形成《民间故事学习评价手册》,实现了教学智慧的共建共享。

五、结论与展望

教学评一体化是落实课标理念、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引擎。它以目标为“罗盘”,以评价为“纽带”,将教学、学习与评价编织成促进素养生长的“协同网络”。

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评价的深度融合,让“教—学—评”协同成为教师的核心能力。在“双减”背景下,打造“轻负担、高效能、深素养”的小学语文课堂新范式。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 叶圣陶. 叶圣陶教育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