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云端暖阳 智慧平台照亮高中生心灵成长路

作者

翟成吉

集贤县第一中学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多重因素交织,易让他们陷入心理困境。作为分管德育的副书记,我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心理健康教育更贴近学生需求,打破他们对 “心理咨询”的抵触壁垒?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用数字化工具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温暖的关怀既能借助技术触达每个角落,又能保留教育者面对面的温度。

一、办公室里的沉默少年

九月的午后,高三(2)班班主任李老师把小宇领到我的办公室。这个身高近一米八的男孩低着头,手指反复绞着校服衣角,校服上的褶皱像他此刻拧在一起的心。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脚边,却照不进他低垂的眼眸。

“翟书记,这孩子连续一周上课走神,上次月考掉了 100 多名,问啥都不说。” 李老师的语气里满是担忧。我注意到小宇的袖口磨得发亮,书包上挂着的钥匙串孤零零晃着 —— 他是班里的留守学生,父母在南方打工,跟着奶奶生活。之前家访时,奶奶总说他“懂事得让人心疼”,放学就回家做饭,周末还去医院陪床。

我没有直奔成绩话题,而是打开电脑,调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心理健康”板块:" 听说你喜欢编程?平台上有个‘情绪可视化 ’工具,能把心情写成代码,生成专属的情绪曲线,要不要试试?”

这句话似乎触动了他。小宇迟疑着坐到电脑前,指尖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屏幕上渐渐浮现出一条波动剧烈的曲线,低谷处标注着 “凌晨两点”。“这是你失眠的时候?” 我轻声问。他肩膀几不可察地抖了一下,终于憋出一句:“奶奶住院了,我怕耽误学习,更怕她出事。”

那天的谈话持续了整整两节课。我们一起在平台上浏览 “家庭关怀”专题,看到其他留守学生分享的 “远程照顾家人小技巧”,他眼里慢慢有了光。当小宇在平台的“压力测试” 中勾选 “担心亲人健康”“无法集中注意力 ”等选项,系统自动生成“正念呼吸法 ”的音频指导时,他忽然抬头说:“原来 ... 不是只有我这样。”临走时,他主动问:“明天还能来用这个平台吗?”

送走小宇,我盯着平台上的 “学生心理档案库”陷入沉思。高中学业压力本就大,像小宇这样有隐性心理困扰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反感“说教式”的开导,却对数字化工具天然亲近。或许,我们可以让平台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隐形翅膀 ”。

二、构建线上心理支持网

在德育工作会上,我提出 “线上心理支持网” 的构想: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核心,串联起班主任观察、家长反馈、学生互助三个环节。起初有老师质疑:“高中生心思重,会愿意在网上说心里话吗?”我拿出小宇的案例:“他们不是不愿说,是没找到舒服的方式。”平台的“情景模拟”模块成了突破口。我们组织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结合日常案例,选取“考试失利”“ 同学矛盾”“亲子争吵”等高频场景,制作成互动课件。在 “考试焦虑”专题中,学生点击不同应对方式(如 “独自哭泣”“找人倾诉 ”“制定改进计划”),会看到对应的心理变化轨迹和真实学生的经验分享。

高二(5)班的小雯是个敏感的女生,期中考试后躲在操场角落哭了很久。班主任推荐她用平台的 “情景模拟”,她在 “考试失利后如何调整”场景里尝试了多种选项,最后选择 “和老师分析试卷”。她在反馈表中写道:“原来考砸后不想吃饭是正常反应,平台教的 ‘5 分钟情绪急救法 ’ 真管用 —— 对着镜子说 ‘这次没发挥好,下次再努力 ’,说完居然没那么难受了。”

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我们在设置了 “匿名互助区”。学生可以用代号发布烦恼,其他同学或老师用 “树洞回复”功能给予建议。上线第一周就收到 30 多条留言,有个叫“逆风奔跑”的用户提问:“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是不是很没用?”下面很快堆起上百条回复,其中一条来自 “编程少年”(后来知道是小宇):“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发现有人会因为我的解题思路点赞。其实你很好,只是还没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家长的参与同样重要。我们每周通过平台推送“亲子沟通指南”,附上周学生匿名提问的热点问题。比如有学生抱怨 “爸妈只关心分数”,我们就设计 “如何用 ‘我信息’ 表达担忧” 的话术模板:不说 “你怎么又考这么差”,而是“看到你的成绩单,我有点担心你的学习状态,我们可以聊聊吗”。

高三(1)班家长刘先生发来消息:“按平台教的,我对孩子说‘你最近睡得很晚,我很担心 ’,他居然跟我聊了半小时学习压力。以前我一开口,他就说 ‘别烦我 ’。”我们把这些案例整理成 “亲子沟通故事集”,在学校分享,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学着用更温和的方式与孩子交流。

十月心理健康月,我们举办了“心理漫画征集”活动。学生用平台的绘图工具创作作品,优秀作品在校园公众号展出。小宇画的《代码里的阳光》获得了一等奖,画面里,一行行代码化作阳光,照亮了蜷缩的小人,小人身边还放着一张写着 “奶奶早日康复”的纸条。展出那天,好多学生在画前驻足,有人悄悄说:“这好像就是我。”

三、数据背后的成长密码

平台的 “心理测评”系统成了我们的 “千里眼”。每次测评后,系统会自动生成班级心理报告,标注出“焦虑指数偏高”“ 社交回避倾向”等预警信息。但我们始终坚持“ 数据为参考,人为重判断” 的原则,避免机械套用指标。

小宇的 “成长曲线” 很有代表性。九月测评时,他的 “安全感维度”得分仅32 分,“压力应对能力”40 分;十月参与匿名互助后,分数分别升至 58 分和 62分;十二月在平台分享“如何平衡学习与照顾家人”的经验后,已达到 76 分和80 分。更重要的是,他主动加入了学校的 “编程社团”,帮低年级学生解决平台使用问题,社团指导老师说:“现在的小宇,讲起代码眼睛都在发光。”

但也有数据之外的发现。平台显示高二(3)班的小璐各项指标正常,可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她总在“进食障碍” 专题页面停留,还经常借故不参加课间操。我找她谈话时,注意到她手腕上的橡皮筋勒出了红痕,校服外套拉链拉得紧紧的。

“最近是不是有什么烦心事?”我递过去一杯热奶茶。沉默了许久,她才小声说:“同桌说我胖得像气球,还说穿校服都显壮。”原来她因体型被同学起绰号,偷偷用橡皮筋弹自己提醒减肥,午饭只吃半份。

我们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在平台上开设 “身体意象” 讨论区,邀请不同体型的学生分享 “我喜欢自己的三个理由”。小璐犹豫了很久,写下:“我虽然胖,但跑步很快,运动会还为班级拿了名次。”下面立刻有人回复:“记得那次你跑得像风一样,超帅!” 慢慢地,她开始敢穿宽松的卫衣,课间操也重新出现在队伍里。

这件事让我们建立了 “双线排查”制度:每周由心理教师团队复核平台数据,同时班主任提交“异常行为观察表”,记录学生的情绪变化、交往情况等。两者相互印证,避免遗漏隐性问题。有次系统显示高一(1)班的小航 “社交活跃度正常”,但班主任发现他总一个人吃饭,结合平台数据里 “深夜登录时长增加”的记录,我们及时介入,才知道他刚转学过来,还没适应新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