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验竹编之趣,生文化自信之根

作者

莫海仑

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洛阳镇中心幼儿园

摘要:"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非遗竹编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道法自然""经世致用"的哲学智慧,是一项需要人手、眼、脑协同运作的创造性活动,这对幼儿综合能力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在非遗竹编工艺活动中,幼儿在批竹条编竹条时,需要用手指精准控制自己的动作,从构思竹编的外型到想好编制的顺序,幼儿都需要一直进行想象和推理,这可以不断的推动幼儿的具象思维转变成抽象思维,实现更好提升。本文从农村幼儿园非遗主编工艺活动切入,深度的分析了这一项活动为农村幼儿带来的益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然后附加一具体的教学案例,旨在为农村幼儿园非遗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幼儿园;非遗竹编;文化传承;教学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基因,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竹编工艺历经历史的沉淀,慢慢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手艺,发展到现在可以做到既实用又不失艺术感。要传承非遗就必须得从娃娃抓起,从基础教育入手。现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来以后,农村幼儿园把竹编工艺变成教育资源,这很好地践行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因此,分析农村幼儿园非遗竹编工艺活动,并从中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

一、乡土资源活化,让"身边素材"成为"活教材"

竹编这项工艺的传承目前面临着人亡拒绝的现实危机,急需优秀的传承人和传承地。而农村幼儿园是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教师需保持住"源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理念,从身边的乡土资源入手,从中挖掘农村地区的竹资源和人文资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们观察竹子的生长周期、物理特性,意识到竹编与农耕生活是有着紧密联系的。通过把竹编工艺活动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让幼儿在触摸竹条、编织竹条的时候,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更能凭借着竹编工艺和生活的联系主动去学习竹编技艺,意识到竹编工艺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性,从而循序渐进地完成民族工匠精神的传递,自然而然地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延续下去。

例如,在"认识竹子"活动中,教师可以带领着幼儿到竹林开展"五感探索":触摸竹节的纹理,听听风吹竹叶的声音,观察竹笋破土的样子,观察竹子表皮与中空结构的关系。可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邀请当地竹编艺人讲述"竹编与水稻收割"的故事,主要说说其中传统竹编谷筐的编织密度与稻谷颗粒大小的适配性,让幼儿理解"劳动智慧"的科学内涵。可以让幼儿们用新鲜的竹条试着自己去编织迷你谷筐,在实践中领悟"材美工巧"的工艺原理。

二、遵循"最近发展区"逻辑,实行分层递进修习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与能力水平,可以设计"感知—模仿—创造"三阶课程体系,再结合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始终保持教学走在发展前面。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小班侧重"感官体验",通过竹条的拼摆、竹器的拓印等低结构活动激发小班幼儿们的兴趣。中班集中进行技法的学习,教师要让中班的幼儿们学习好基础的编织手法。而大班则是要鼓励他们进行"主题创作",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所以教师可以让大班的幼儿围绕特定文化意象,如二十四节气、传统节日等进行竹编表达,让幼儿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例如,在"竹编花器"系列活动中,教师可以带着小班幼儿玩"竹条七十二变"的游戏,引导幼儿做到用彩色的竹条在底板上拼出一朵简单的花朵。对于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带着他们学习"平编法",然后用自己学习到的技法,编一个花器底座。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他们结合"重阳节"的主题,用竹编做一个"茱萸花篮",再在篮身上边加上艾草、干花等来源于大自然的材料,将手艺和文化知识放到一块学,让他们更好地结合起来。

三、游戏化情境创设,激发幼儿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教师要好好践行游戏是幼儿的学习方式的理念,将竹编工艺变成富有童趣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设计"竹编小工匠"、"竹林大冒险"等一些与角色有关的游戏,或者是开展"竹编速度赛"、"创意造型秀"等竞赛游戏,让幼儿在轻松氛围中就能学习到竹编技能,在玩中学,学得更快、更好,这也可以大大提升幼儿对竹编工艺活动的参与兴趣

例如,在竹编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个"竹林大冒险"游戏。在游戏当中,教师可以用竹编设置一个游戏场景,然后让幼儿通过钻竹编隧道、用竹条组合平衡桥等关卡来完成闯关。教师要在每一个关卡都设置一个可以锻炼到幼儿竹编技能的小任务,比如让幼儿在竹帘上找到隐藏在里边的图案并模仿这个图案进行竹编的编制,通过这个游戏,可以将幼儿的运动技能、观察能力与竹编技法训练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热情,也促进着非遗竹编工艺活动更好地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园非遗竹编工艺活动,是一个传统文化与技艺循序渐进地去传递的过程。当教师以"生活化""游戏化""情境化"的方式引出非遗竹编工艺的学习时,幼儿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被很好地激发出来这项重要的工艺便能真正走进幼儿们的心里,上述活动举措的实施,可以让幼儿们打从心里就愿意学习并传承好这项非遗竹编工艺,从而让其得到真正的传承。未来,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探索更多的非遗教育策略,让古老的非遗技艺从新时代的幼儿教育开始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钱梦婕.体验竹编之趣,生文化自信之根——记幼儿园班本微课程“竹编之趣”[C]//北京教育音像报刊总社学前教育杂志社.第二届张雪门教育思想研讨会.[出版者不详],2020:623-628. DOI:10.26914/c.cnkihy.2020.04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