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作者

肖其学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镇中心校614600

摘要:本文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构建展开探究,从生活化情境营造、互动化教学融入、多元化评价构建三个方面提出策略建议。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道德意识,利用互动教学培养法治思维,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升行为素养,形成完整教学体系。贴近生活情境、注重师生互动以及实施多元评价能够显著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生活化情境

引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观念任务。现阶段许多学校道德与法治课堂仍存在教学脱离实际、互动不足、评价单一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构建有效课堂成为当前教育改革重点。探究立足课堂实践,系统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期望能够提供实用参考推动教学质量提升,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协调发展,为未来公民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道德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应走出纯理论讲授模式,将抽象道德观念转化为具体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环境中自然习得道德规范。教师应当选取校园生活、家庭互动、社区活动等场景是教学素材,设计真实情境案例;例如针对诚信主题教师不只是讲述诚信重要性,更可以设计校园小卖部无人售货、班级物品借用归还等情境,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诚信价值。还可以通过组织参观社区、走访敬老院、观看公益活动等方式将课堂延伸至社会,使道德教育融入生活实践。生活化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产生道德认同进而内化为自觉行动。

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应注重典型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一方面所选情境需具备典型意义,能够集中反映道德与法治核心问题;另一方面情境设计应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保证难度适中。低年级学生应当采用童话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兴趣;高年级学生应当引入社会热点事件、法律案例分析等提升思考深度,通过情境递进逐步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与法治意识。学生置身于生活化情境中能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信念实现从他律向自律转变,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品格基础。

二、融入互动化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思维

互动化教学突破单向传授局限,构建多元互动机制,形成思想碰撞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互动成为激活思维重要途径,通过问题设置引发深度思考,角色体验增强情感认同,合作探究促进集体智慧生成。互动教学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转换角色精心设计互动环节与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欲望;这种教学模式不只是关注知识获取更注重思维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并辩证思考,逐步形成法治思维模式。互动教学应体现梯度递进,低年级可以侧重感性体验,中高年级则逐步增加理性思辨成分,匹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在互动过程中应把握引导艺术,既不过度干预学生思考又能适时点拨关键环节,实现思维引领作用促进法治观念内化,培养学生独立判断能力。

五年级《公共生活靠大家》单元教学中,互动化教学应当围绕公共场所秩序维护主题展开。课堂初始教师展示校园食堂就餐高峰期混乱场景照片,引发学生讨论:为何秩序混乱?谁应负责维护秩序?随后组织秩序管理员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分组扮演食堂管理人员、就餐学生、秩序志愿者等角色模拟设计食堂就餐新方案。各组方案展示环节学生互相评议优缺点,全班集体商讨形成最佳解决方案;教师引导学生反思:公共秩序需要规则保障,更需要每位参与者自觉遵守。接着开展校园公共区域调查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调查图书馆、操场、走廊等区域存在问题,制定改善建议并实施为期两周试行计划。课程结束前组织微型公民论坛,学生围绕“我眼中公共生活规则”主题发表感想,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理解公共规则价值与遵守意义。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提升学生行为素养

多元化评价体系突破传统考试局限,从知识储备、能力发展等多维角度综合考察学生成长状况;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尤需关注价值观念内化与行为习惯形成过程,而非仅考察知识记忆情况。建立多元评价机制应坚持主体多元原则,融合师评、生评、家评等多方视角;内容多元原则,兼顾课内表现与课外实践;形式多元原则,结合观察记录、成长档案等多种方式;标准多元原则,既有统一要求又关注个体差异。评价实施过程应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关注学生成长变化轨迹,捕捉行为习惯养成瞬间。与此同时评价应具备诊断功能与激励作用,通过评价结果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策略;通过积极反馈增强学生自信心与行为坚持力。多元评价体系构建需要长期实践与不断优化,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与学生特点灵活调整评价策略,使评价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手段。

四年级《为父母分担》单元教学评价中,应当构建家务小能手多元评价体系。先设计家务能力进阶表,包含整理书包、叠被子等基础家务与做早餐、洗衣服等进阶家务,学生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项目。课堂上组织家务技能展示会,学生展示自己已掌握家务技能,同学投票评选最熟练技能奖、最实用技能奖等。随后开展为期两周分担家务行动,学生每天记录家务完成情况,父母填写家务质量反馈表;两周后班级设立家务故事分享会,学生分享参与家务过程中感受与收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父母辛劳与亲子合作价值。评价环节采用多维指标:一是自我评价,学生对照目标反思进步;二是家长评价,从完成质量与态度两方面给予反馈;三是同伴评价,通过小组交流互相鼓励;四是教师综合评价,关注学生行为变化与情感体验。根据评价结果教师设立小小家政师不同等级认证,激励学生持续参与家务;针对评价发现问题教师适时调整引导方式,如对技能欠缺学生提供示范指导,对积极性不高学生增强情感激励。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将课堂学习与家庭实践紧密结合,使为父母分担由知识要求转变为行为习惯,有效提升学生责任感与实践能力。

结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构建需要整体设计与系统实施。生活化情境营造为学生提供现实体验,激发内在道德情感;互动化教学方式促进师生深度交流,培养法治思维能力;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状况,引导行为素养提升。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完整教学体系。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根据学生特点与课程需求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推动道德与法治教育创新发展,为培养德法兼修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俊英.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J].  2021.

[2] 韩珊珊."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构建策略探讨[J].文学少年, 2021(8):0288-0288.

[3] 武彦云.谈"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