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罗文文
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咸阳彩虹学校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学生学习兴趣不足、教学方式单一且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普遍存在。针对这些困境,提出优化教学方法、突破传统限制、整合多元资源以及创新教学模式等策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构建互动学习环境、采用多样化评价体系、融合信息技术于教学全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解决问题能力,达成知识迁移应用目标,从而全面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果。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引言: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要学科,其教学成效直接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形成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初中数学教学面临新要求新挑战。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影响教学实效性。本文立足教育实践,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困境,探索有效提升路径,提出实践策略,旨在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困境
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普遍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制约教学效果提升。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习惯采用讲解-例题-练习固定程序进行教学,学生参与度不高,主体地位难以体现,课堂氛围缺乏活力。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脱节现象突出,许多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点讲解与解题技巧训练,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渗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内在动力。数学概念抽象性强,学生理解困难,而教师往往缺乏恰当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桥梁,致使学习障碍频现。
课堂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信息技术应用表层化,未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课堂教学效率受限。评价方式单一,过分注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积极性受挫。学生群体差异性大,教师难以兼顾全体学生需求,分层教学实施不到位,导致两极分化加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不完善,教研活动形式化,缺乏针对性指导,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受阻。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路径
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困境,突破瓶颈关键在于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路径。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中心课堂观,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构建开放包容学习环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富有挑战性问题,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完整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实施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促进知识建构,强化理解记忆。注重概念形成过程,采用多种表征手段,帮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直观形象向抽象概括转化通道。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实施分层教学,设计多层次教学内容与活动,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习过程与情感态度评价。
以七年级上册《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教学为例,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课前准备阶段,教师收集几何体实物或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让学生提前接触、操作,建立初步感知;同时制作几何体展开图卡片,为课堂探究做准备。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立体物体,如书柜、饮水机、粉笔盒等,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如何用平面图形表示?概念形成阶段,采用操作—观察—归纳教学策略,让学生亲手拆解几何体模型,观察其展开过程,感受立体与平面转化关系;通过小组探究方式,让学生尝试不同几何体展开图,发现规律。思维拓展环节,设计递进式问题:已知几何体展开图,如何还原成立体图形?引导学生思考空间与平面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分层设计活动,基础层次学生完成简单几何体展开图绘制,提高层次学生设计创新几何体及其展开图。评价环节采用作品展示与互评方式,学生展示自制几何体模型与展开图,同学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恰当引导,形成积极评价氛围。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必须整合多元资源,创新教学模式。构建互动学习生态,营造民主平等氛围,设计多样互动活动,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形成良性课堂生态,活化学习过程。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合理运用多媒体、微课、数学软件等工具辅助教学,增强抽象概念直观呈现,拓展学习空间。建立数学实验室,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亲身体验数学发现过程,加深对数学本质理解。推行项目学习,设计贴近生活情境数学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知识迁移应用。构建学科融合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探索数学与其他学科结合点,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拓展数学应用场景。优化课堂结构,合理安排教学环节,控制教师教学时间,增加学生活动时间,确保课堂高效运行。
以七年级下册《全等三角形》教学为例,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课前资源整合阶段,教师收集全等三角形实际应用场景图片、视频素材,同时准备三角板、量角器、直尺等实物操作工具,以及全等三角形探究微课程。导入环节设计情境任务引入三角形全等性质应用场景。概念探究环节采用问题驱动—实验验证—归纳总结模式,学生分组完成三组任务:第一组探究两边一角(SAS)全等条件,第二组探究两角一边(ASA)全等条件,第三组探究三边(SSS)全等条件;各小组通过剪纸、拼接、测量等实验方式,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技术辅助环节中,利用软件演示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学生通过拖拽点位,观察各要素变化对三角形全等性影响,增强直观理解。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本文通过分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实困境,探索有效提升路径,提出实践策略,形成系统解决方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具体措施应构建互动学习环境,实施探究式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行项目学习,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这些措施相互支撑,共同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数学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促进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从而达成数学教学育人目标,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提升。
参考文献
[1]高荣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3,(23):47-48.
[2]卢敬.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21):138-140.
[3]杨传文.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3,(28):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