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三新”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作者

赵湘洁 张利丹 王丹

临颍县第二高级中学 邮编:462600

摘要:本文从新课标理念融通、新教材资源运用、新高考方向把握三方面展开论述,探讨“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途径。通过深入分析课标核心素养导向、教材结构体系优化、高考改革趋势变化,提出化学课堂教学思路创新、模式打造、成效培育等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学科能力提升,实现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化学;高效课堂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新课程标准、新教材体系、新高考模式已然成为基础教育变革重要标志。面对这一背景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高效课堂建构不仅关乎学科教学效果,更影响学生未来发展。本文立足“三新”背景,从课标理念、教材资源、高考方向三维度出发,探究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实践参考。

一、融通新课标理念,探索化学课堂教学新思路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堂教学应转变传统知识灌输模式,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教师须深入理解课标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特征,将抽象化学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突出化学学科价值。课堂设计应围绕核心素养展开,注重化学思维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形成化学视角看待问题习惯。教学过程中强调内容情境创设,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真实情境,激发探究兴趣。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亦为重点,应改变验证性实验为主现状,增加探究性实验比重,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数据分析能力。跨学科主题学习日益重要,课堂中可融入相关学科知识,如物理、生物等,构建学科间联系,培养综合思维。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已成趋势,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展示微观世界,利用数字资源拓展课堂边界。

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章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教师需要采用问题驱动-现象探究-概念建构-应用拓展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学生查阅铁锈形成、银器变黑等日常现象资料,引发思考。课堂伊始展示铜片插入硝酸银溶液实验现象并提问:观察到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本质是什么?引导学生发现溶液颜色变化、铜片表面析出银等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探究氧化还原反应实质,通过氧化铜还原、金属置换反应等多种实验,让学生观察比较不同反应特点。创设认知冲突情境:为何某些反应中元素价态发生变化?引导学生通过电子得失角度理解氧化还原概念并构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体系。采用思维导图方式帮助学生梳理氧化还原反应判断、配平方法,通过典型例题练习巩固。引导学生分析燃料电池、光合作用等实际应用中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拓展学科视野。

二、运用新教材资源,打造化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新教材注重学科内容结构优化,按照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级体系安排,教师应全面把握教材整体框架,明晰各模块间联系,避免教学碎片化。教材内容呈现更加生活化,增添大量与日常生活相关案例,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联系。新教材强调科学史融入,展现化学发展历程与科学家探究过程,教师应该据此设计历史视角教学活动,培养人文精神。教材中实验探究活动设计更加开放,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到结论归纳,为实验教学提供丰富资源。每章末学习评价部分提供多样化评价方式,可作为课堂检测与反馈重要工具。新教材配套数字资源日益丰富包括微课视频、虚拟实验等,可有效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基于新教材特点可构建情境导入-问题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拓展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在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三章第一节 铁及其化合物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新教材特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教材开篇铁元素与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图文导入,通过设置“铁器时代为何成为人类文明重要里程碑?”这一问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认识铁元素重要性。基于教材探究铁性质实验设计,组织学生分组完成铁与氧气、水蒸气、酸、盐溶液等物质反应实验,通过现象观察、方程式书写、条件比较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铁化学性质规律。结合教材中工业炼铁流程图与高炉结构示意图,设计虚拟炼铁厂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岗位工程师,分析各区域温度变化、反应原理、工艺改进等问题,深入理解冶炼原理。针对铁离子检验部分,突破教材线性叙述方式,设计未知样品鉴别情境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鉴别方案,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对于铁盐知识利用教材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探究铁肥使用与土壤酸碱性关系、三价铁盐水解规律等内容。拓展教材末尾铁元素与健康资料,组织学生开展贫血症状与铁元素关系微型研究,将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各类资源包括实验探究、科学史料、生活案例、工业应用等,通过多样化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实现高效课堂目标。

三、把握新高考方向,培育化学课堂教学新成效

新高考强调学科能力评价,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分析论证、实验探究等关键能力,课堂教学应超越知识点训练注重能力培养,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升解决问题能力。高考试题情境化趋势明显,多以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实际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应用能力。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创设类似情境,训练学生从复杂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情境与知识间联系。学科间融合成为考查热点如化学与物理、生物等学科交叉问题日益增多,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渗透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

实验能力考查力度加大,涉及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以及误差分析等方面,课堂应强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化学计算题难度提升,更加注重思维过程考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解题策略,提升灵活运用能力。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结合日趋紧密,教师应关注二者关系,优化教学策略。基于新高考特点,课堂教学应注重构建系统化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知识网络。开展情境化学习活动,提升学生信息提取与问题解决能力;强化实验探究训练,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实施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效。

结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需融通新课标理念、运用新教材资源、把握新高考方向,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通过深入理解课标核心素养要求,精准把握教材内容体系,准确对接高考评价导向,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方能实现化学课堂质量提升。未来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研合作,勇于探索创新,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需求高效化学课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梁伟凯.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教学策略探索[J]. 万象,2024(17):102-104.

[2] 高小艳. “三新”背景下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25(2):42-43.

[3] 冯存良. 基于“三新”背景实施高中化学大单元教学研究[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2025(6):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