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实施策略研究
吴青海
天津市信息工程学校 天津市 30190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心理健康教育)2023年度科研课题 ““五育融合”背景下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3YBZXX59)
摘要:在国家推动“五育融合”育人体系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职学生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面临情绪波动、价值观受外界影响等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五育融合”目标。本文提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建设等策略,构建协同育人新格局,促进中职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打下坚实成长基础。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五育融合;课程建设;综合育人
引言
在教育改革中,国家强调“五育并举”理念,中职学校承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然而,中职学生普遍面临较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引发心理问题。中职学校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职业理想。然而,目前存在教育体系不健全、课程不系统等问题,亟需在“五育融合”理念下,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内容,推动其与五育深度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挑战分析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面临许多挑战。首先,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不足,往往将其视为“辅助性”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投入。课程设置不规范,内容多为浅显的情绪调节和人际交往技巧,缺乏连续性和深度,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持系统,导致学生的心理需求无法得到充分关注。其次,专职心理教师严重不足,许多学校由兼职教师或班主任兼任心理教育工作,这些教师的专业背景和培训不足,难以提供高质量的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也受到这些教师工作负担和能力局限的影响,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部分学生对心理教育存在误解或抵触情绪,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心理教育的实际效果。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常规的情绪调节、人际交往等主题,缺乏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对接,尤其是在职业认知、抗压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缺失,导致学生对心理教育的认同感较弱。
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也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评估工具和方法,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育效果。由于缺乏动态的、科学的评估体系,学校往往难以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影响了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这些问题综合制约了中职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必须在“五育融合”理念的引领下,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的双向提升。通过这一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其在精神、思想、情感等方面获得全面的成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以德育为核心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价值体系
德育作为“五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和正确价值观的根本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在中职学校应当以德育为引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德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在价值观层面获得引领,进而在行为上产生积极变化。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紧围绕德育目标展开,确保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团课教育、思政课协同等方式强化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通过定期开展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意义,思政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等,让学生在感受和认知中自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同时,在学校的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将心理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营造积极、友善、包容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感受到归属感和集体责任感,进一步加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认知。
此外,学校应当注重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领悟道德价值的意义,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实现心理成长与道德认同的统一。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实际行动中培养责任感、使命感,从而形成健全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应避免简单叠加,而应通过课程整合与活动渗透的方式实现目标协同。通过这种融合,学生能够在更为具体的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引领,从而更好地实现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提升的双重目标。通过这种全面的教育方式,可以在学生心中根植道德的种子,为其未来的社会适应和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智育为支撑提升心理调适与认知能力
智育不仅关乎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更是学生逻辑思维、认知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基础。中职学生面临升学压力、就业焦虑及技能学习困惑等现实问题,强化其认知调适能力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学生学业发展需求出发,设计与学习相关的心理辅导模块,如学习动机激发、时间管理、考试焦虑应对等内容,提升学生学习自信与认知水平。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状态,采用启发式、合作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探索欲望,避免因教学方式单一导致学生思维压抑与学习厌倦。心理课堂中也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和批判思维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反思与重建,提升其心理调适的主动性与有效性。智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以“认知重建”促进心理成长,使学生在思考中提升自我理解,在行动中实现问题解决。
四、以体育和美育为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体育锻炼与审美体验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在“五育融合”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中职学生通常体能基础较弱,自我管理能力差,心理耐受力低,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提升身体素质,更有助于释放压力、调节情绪、增强意志力。体育活动通过锻炼学生的体魄,提升其心理抗压能力,同时在团体运动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在集体中找到归属感,缓解心理上的孤独与焦虑。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与体育课程深度融合,开展如团体拓展、趣味运动、身心放松训练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身心和谐发展。这类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耐力,也能提升其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在面对生活和学业中的压力时更加从容应对。
学校可以通过结合校园运动会、心理运动会等平台,传递健康生活理念,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集体意识,促进情绪管理和心理调节。这些活动不仅帮助学生体验运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还能在竞技与合作中发现自我潜能,提升自信心,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美育方面,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可以作为情绪与自我认知的表达方式。心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创作,如绘画情绪曲线、编排心理剧等,帮助他们释放负面情绪并提升心理表达能力。这些艺术活动有助于学生情感自我表达,并增强情绪认知和调节能力。
将体育与美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改善人际关系,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促进情绪调节。通过这种综合教育模式,学生不仅能获得更健康的心理状态,还能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五、以劳动教育为基础拓展心理成长的实践空间
劳动教育不仅是提升动手能力与职业技能的路径,更是培养责任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与价值认同的重要方式。劳动过程中的任务执行、角色担当与成果分享,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归属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延伸。中职学校应加强心理教育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依托实训课、志愿服务、校内岗位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提升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与心理承受力。同时,可将心理教育内容设计成“行动导向型”任务,如“我为班级做贡献”“心理互助小组服务岗”等劳动项目,培养学生助人自助的心理品质与实践能力。在劳动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与引导,对学生的情绪反应与行为变化进行即时反馈,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性。劳动教育的实践性、过程性与持续性正好为心理教育提供了真实情境与成长土壤,使心理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融入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细节中。
结论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单一育人模式的局限,走向多元融合、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本文围绕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五育融合”育人理念,从德育引领、智育支持、体育促进、美育润化与劳动实践五个维度,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整合与实施策略。研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渗透于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与师生互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育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未来,应进一步完善课程设置,推动心理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教师专业化水平;拓展教育载体,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心理服务;构建支持机制,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只有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融合”的深度契合,才能切实增强中职学生的心理韧性与适应能力,助力其成为身心健康、技德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周静逸.涉农高校“五育并举”心理育人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06):190-202.DOI:10.13240/j.cnki.caujsse.2024.06.010.
刘蕊.兼容并包,共育成长——“五育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合唱团建设的现实意义与实践路径[J].琴童,2025,(01):10-12.
李婧.“五育”融合背景下高职德育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N].山西市场导报,2024-10-15(A09).DOI:10.44302/n.cnki.nscdb.2024.00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