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优化方法研究

作者

丁啸 侯敏

370306199511172015 370881198707103524

摘要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因响应滞后(指令超 30 秒)、新能源适配不足(消纳率<70%)、协同弱(联动率<40%),传统模式存在供电可靠性<99.5%、功率失衡率超 15%、运维成本超行业均值 20% 等问题,制约系统运行效能。本文构建 “响应优化 - 新能源适配 - 多主体协同” 全流程优化体系,提出针对性方法,实现调度响应≤5 秒、新能源消纳率≥90%、联动率≥95%,为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升级(综合效益提升 45%)提供支撑。

关键词: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优化;新能源适配;协同调度;响应效率

一、引言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是保障 “发 - 输 - 配 - 用” 功率平衡(覆盖 100% 用电场景)、应对负荷波动与新能源并网的核心手段(调度效果影响供电可靠性 80% 以上),需兼顾响应速度(≤10 秒)、新能源消纳(≥85%)与运行经济性。传统调度存在三大痛点:一是响应被动,依赖人工分析数据(耗时超 20 秒),指令下发延迟超 30 秒,无法实时跟踪负荷与新能源波动;二是新能源适配差,未精准预测风电 / 光伏出力(误差超 15%),调度策略未动态调整,弃风弃光率超 30%;三是协同缺失,源网荷储数据割裂(互通率<40%),用户侧负荷、储能未参与调度,功率失衡率超 15%,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T 5003“实时化、协同化” 要求不符。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年增 25%)、用电需求升级(数据中心等重要负荷年增 30%),对调度自动化的 “实时化(响应≤5 秒)、精准化(消纳率≥90%)、协同化(联动率≥95%)” 要求显著提升。研究优化方法,对提升系统韧性(减少 90% 功率失衡风险)、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意义重大,是电力工程领域核心方向。

二、调度自动化现存问题与研究目标

2.1 现存核心问题

一是数据处理低效,调度数据(负荷、新能源出力)采集周期超 5 秒(更新滞后),多源数据(SCADA、PMU)融合率<60%,决策依据片面;二是响应机制滞后,人工干预环节超 3 个(耗时超 20 秒),指令下发至执行延迟超 30 秒,功率失衡率超 15%;三是新能源适配不足,出力预测依赖传统模型(误差超 15%),调度策略未考虑储能充放电(适配率<50%),消纳率<70%;四是协同调度薄弱,源网荷储数据互通率<40%,用户侧负荷响应率<30%,紧急功率支援滞后超 60 秒。

2.2 核心研究目标

优化需达成四目标:一是数据高效处理,采集周期≤1 秒、多源数据融合率 100%,决策依据覆盖率 100%;二是响应实时,人工干预≤1 个环节、指令延迟≤5 秒,功率失衡率≤3%;三是新能源适配,预测误差≤5%、储能适配率 100%,消纳率≥90%;四是协同高效,数据互通率≥95%、用户响应率≥60%,紧急支援≤10 秒,综合效益提升 45%。

三、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核心优化方法

3.1 数据处理与响应优化:提升实时性

突破低效瓶颈:一是数据采集升级,部署 PMU 同步相量测量装置(采样率≥1kHz),负荷、新能源数据采集周期从 5 秒缩至≤1 秒;采用边缘计算节点预处理数据(过滤无效信息,压缩率≥50%),减少传输压力;二是多源数据融合,构建统一数据中台(兼容 SCADA、气象、用户数据),采用联邦学习技术(保护数据隐私),融合率从 60% 升至 100%,决策依据全覆盖;三是响应机制优化,开发 “AI 决策 + 人工确认” 模式(AI 自动生成调度方案,人工仅需 1 次确认),干预环节从 3 个减至≤1 个,指令下发延迟从 30 秒缩至≤5 秒,功率失衡率从 15% 降至≤3%。

3.2 新能源适配调度优化:提升消纳能力

解决适配不足:一是出力预测优化,融合数值天气预报(NWP)与 LSTM 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数据覆盖 1000 + 场景),风电 / 光伏预测误差从 15% 降至≤5%;实时修正预测值(每 10 分钟更新 1 次),适配短期波动;二是调度策略动态调整,根据新能源出力(如午间光伏骤增)自动调整火电出力(降低 30%),联动储能充电(响应≤10 秒),平抑功率波动;三是消纳渠道拓展,将分布式新能源纳入虚拟电厂(VPP)管理,聚合出力参与电网调峰(峰段贡献 20% 功率),消纳率从 70% 升至≥90%。

四、调度自动化协同优化与保障机制

4.1 多主体协同调度优化:强化联动效能

突破协同短板:一是协同架构构建,搭建 “调度中心 - 发电侧 - 用户侧 - 储能” 四级协同平台(数据互通率≥95%),采用 IEC 61850 标准化协议,实现数据实时共享;二是负荷互动调度,通过智能电表推送实时电价(引导用户错峰用电),工业负荷响应率从 30% 升至≥60%,居民负荷(如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峰段充电量降 40%);三是紧急功率支援,建立储能、火电、新能源联合支援机制(优先级:储能>火电>新能源),支援指令响应从 60 秒缩至≤10 秒,提升系统抗扰动能力。

4.2 智能决策与技术保障:确保持续优化

突破决策粗放:一是 AI 智能决策,开发强化学习调度模型(以 “功率平衡 + 成本最低” 为目标),自动生成最优策略(如机组组合、负荷分配),决策准确率≥98%;二是数字孪生支撑,构建电力系统数字孪生模型(实时映射运行状态,误差≤2%),模拟调度方案效果(如极端天气下的功率分配),避免策略失误;三是安全防护,部署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拦截异常指令,防护率≥99%),关键数据采用国密算法加密(加密率 100%),保障调度安全。

五、结论

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优化需通过数据响应提速、新能源适配、多主体协同、智能决策保障,解决传统模式低效、适配弱、协同差的问题。当前需突破高比例新能源(占比超 50%)下的调度策略优化、用户侧海量负荷(超 1 亿户)协同管理、低成本边缘计算设备(单价≤5000 元)批量应用等瓶颈。

未来,需推动优化方法与 AI 大模型(智能生成应急调度方案,准确率≥98%)、区块链(调度指令存证)融合,开发 “数据 - 决策 - 执行 - 反馈” 一体化调度平台,完善行业标准与政策激励(如调度优化达标补贴),为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支撑,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军,梁文丽,杨雨翔,等. 基于动态调度模型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负荷均衡方法研究[J]. 自动化应用,2025,66(12):127-129. DOI:10.19769/j.zdhy.2025.12.036.

[2] 孙艳君. 电力系统中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算法的研究[J]. 消费电子,2025(9):134-136. DOI:10.3969/j.issn.1674-7712.2025.09.044.

[3] 王永兴.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电力系统自动化调度方法[J]. 仪器仪表用户,2024,31(5):3-5. DOI:10.3969/j.issn.1671-1041.2024.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