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历史课堂从史料分析回归史实讲授的实证研究
程澍
东海县城北高级中学 江苏省连云港市 222300
引言
“三新”改革框架下,高中历史学科遭遇核心素养培育和教学模式革新两重考验,统编教材采取“通史与专题相融合”的编排方式,重视通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来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当下教学进程中,有些教师过分倚重史料分析,致使史实讲授变得形式化,从而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零散化,时空观念模糊等现象,本研究凭借实证数据,探究“三新”环境下历史教学转型途径,力求形成以史实为主导,史料为辅助的教学体系,给深化高中历史教育改革赋予操作根基。
一、历史课堂史料运用的现状与问题
(一)史料分析教学的异化现象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历史教育里,史料分析渐渐变成重要的教学范式,有些教师把“史料运用”当作达成素养目标的关键途径,过分重视史料积累的数量,造成课堂教学中史料泛化,这种“史料堆积”的教学方法既缩减了有效教学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形成系统的历史认识体系[1]。
(二)史实基础薄弱的教学困境
通过研究数据分析发现, 68% 的高中生认为历史“知识点分布比较零散不好记”, 72% 的历史教师认为学生存在“没有系统性思维”。究其原因,与史学教育功能被削弱有关。虽然统编教材提出专题化设计教学,但并没有充分建立完整的通史框架,导致教师如果不重视整体性知识讲解,会造成学生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
(三)三新背景下的教学矛盾
虽然新高考改革非常重视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统计来看,仍然有 80% 左右的主观题解答还是依靠基础史实的掌握。根据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设计理念,“构建中外历史发展基本框架”是重要的设计目标,这就说明史实教学在核心素养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目前一些教学实践中的“重史料轻史实”的倾向,既不符合教材设计初衷,又不能适应新高考对考生知识积累与综合能力同步提高的要求[2]。
二、史实讲授回归的理论依据与价值
(一)历史学科的本质要求
历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把握客观史实,其史料分析也需依赖正确理解基本史实作为根基。英国民意历史学家柯林武德指出,“一切历史归根结底是思想史,不过思想需要有历史”。统编教材借由单元导语对历史发展线索做全面性展示,各章部分又针对关键史实作出重点标注,鲜明地体现出了“史实第一”的编写思路,此种史实教育方法有益于学生塑造完备的时空架构,给予他们展开史料解读时留下明晰的认知参照体系。
(二)核心素养培养的逻辑起点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所设定的核心素养框架,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依托系统化的史实,研究显示,拥有完整历史知识体系的学生在史料分析与解读方面的准确度要比碎片化知识学习者高出大概 40%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这一专题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连贯地讲述从秦朝到清朝的政治体制发展脉络,有益于学生深入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本质差异,而且能够明显加强他们对历史问题的阐释水平。
(三)统编版教材的教学导向
统编教材形成了“点 - 线 - 面”的综合编排体系,“线”就是历史发展的时序轴线,教师要全面解读历史事件,引领学生把握这条主要脉
络,而且要依靠史料分析加深对关键节点的认识。
三、史实讲授回归的实践路径与实证效果
(一) 构建双线融合教学模式
根据统编教材特点,建立“史实脉络线 + 史料分析点”的教学体系。在课程开始阶段(大约 30 分钟),使用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工具来阐述核心史实以及其背景、发展过程、结果等关键部分;之后(大约15 分钟),针对重点议题,选取典型史料进行深入剖析,在“鸦片战争”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借助时间轴表现两次鸦片战争的发展历程,再用《南京条约》文本作为例子来探究战争的影响,在课后评价时发现,学生对于史实的掌握率由原来的 58% 增长到 89% ,史料解读能力也提升了将近37 个百分点。
(二)创新史实讲授方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框架,本研究创造性地设计出“情境化史实教学”模式,利用历史地图、年代尺等可视化手段加深学生的时空认识,凭借历史叙事、典型人物案例加强史实阐释能力,把当代社会议题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做到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融合,“改革开放”专题教学里,通过编制“年份大事记”来整理主要事件,再配合深圳特区发展影像资料,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改革进程及其内在逻辑,实验数据显示,此种教学策略明显改善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增长 42% ),并且提升了他们的史实记忆稳定性(达到 53% )[3]。
(三)优化史料与史实的配比
按照课程类型合理分配史料和史实的教学比重,基础性课程(比如“中外历史纲要”单元起始课)以史实讲授为主,大约 60% ,史料解析则占 40% ;专题性课程(比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成立”)要达成史实与史料的有机融合;拓展性课程(比如“史学前沿动态”)可以稍稍加大史料分析的比重,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教材《当代中国的法治与外交》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用上述比例之后,学生对于“依法治国发展历程”的时间脉络把握正确率上升了 65% ,法律文本的解读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加强。
四、结论
“新课程”理念之下,历史学科要重新思考史料分析和史实讲授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简单地否定传统教学方法的价值,而是努力形成一种以史实为主导,史料为补充的新教学架构,统编教材的设计给这种改变赋予了理论支撑,经过研究显示,系统的史实讲解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且能够为他们进一步钻研史料给予有力的支持,“双线融合”式教学模式,史实表现的新颖方法以及合理分配史料的方式,这些构成了达成这种转变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燕 , 林辉 . 指向史料实证素养培育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为例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4,25(11):53-55.
[2] 孙 智 昌 .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开 展 诚 信 教 育 [J]. 中 国 德育 ,2018,(22):39-42.
[3] 雷晓容 . 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探讨 [J]. 科学咨询 ( 教育科研 ),2017,(3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