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需求式” 教学的尝试与反思
赵予率
河北省宁晋县第二中学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心理预期和需求,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而实现对学生素养的的全面培养。笔者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践,对需求式教学方式进行了实践尝试,并对应用的效果和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使该教学方式更加完善。
一、“ 需求式” 教学的尝试
(一)了解掌握学生学习需求
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进行“需求式”教学的第一步,其目的是要为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参考,并且应按照如下步骤实施调查分析。一合理选择调查分析方法。进行需求调查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验调查、观测调查等方法。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应合理选择。如,问卷调查可在短时间获取大量数据,数据信息也容易进行处理分析,但是设计有效调查问卷比较难、费时长,无法确定有效需求及其原因;利用访谈法调查能及时得到学习需求及原因,但费时长。二是科学设计问卷。设计问卷应科学、细化,要涵盖每个学习重点内容,既要注重学习内容需求,还要注重设计学习方法需求、教材需求、评价需求等内容,问卷内容方式的设计是获取学生学习需求的关键,应对此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实施调查并分析数据。合理确定调查的样本数量,样本越大,其代表性越强,但统计分析的工作量越大,还应注意调查要让学生在宽松、无压力状态下进行,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四是整理需求总结特点。教师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就能得出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需求,以及学习需求的特点,就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如,通过调查得出:学生对抗日英雄人物和国共联合抗日的了解意愿最强,希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希望采用谈学习体会或写小论文来检验评价学习成果,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更愿意接受传统教学方法等。
(二)进行需求式教学设计
有了学习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环境氛围的设计。一是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在“知识与能力”目标设计时,要求学生对抗日战争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及对中国人民是如何打败日本侵略者有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来培养学生的学会独立思考作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时,应运用活泼、开放的方式,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和丰富的史料来为学生展示真实的抗战历史;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时,则希望学生通过本章内容的掌握,学习抗日英雄的不怕牺牲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爱国精神,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贡献。二是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由于学生对抗日英雄人物和国共联合抗日的需求较强,因此在全面讲解时要突出这个重点。并且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需求还设计几个分论题进行教学。如,国民党军队是否有抗日的决心?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普通民众在抗战中的热情及作用如何?怎样认识国际因素在抗战中的作用?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较好完成课标教学目标要求。三是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的设计。根据学生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时可运用播放抗日战争影视片的片断或图片等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以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评价采用写小论文、小组交流发言评价等多元主体和方式进行评价,以更好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需求式教学过程与反馈
教学过程的实施是完成“需求式”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来实施课堂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实施的过程中,要突出做好以下几个重点环节的教学实施:一是突出导入环节的教学。在导课环节教师可运用影视资料、图片、英雄故事等方式进行导课,以增强学生对抗日战争历史学习的兴趣。二是加强讨论交流环节的实施。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需求和以上几个分论题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讨论交流,以更好地彰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学生需求得到满足。三是重视教学结尾过程的实施。在教学需求调查时,许多学生要求进行抗日战争史教学时,要求课堂充满“激情”,又要理性、客观加以分析。因此,教学必须要有学习高潮,精心实施课堂教学结尾,既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思考,又能在学生心灵产生共鸣,实现“情感与态度”教学目标的要求,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四是重视教学反馈。课堂教学实施后还应有教学反馈,以便总结经验,提高今后教学的质量。因此,就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了解教学效果。如,通过反馈得知:学生对“需求式”教学方式比较喜欢,该方式具有开放、自由、新颖的形式,能锻炼思维和表达能力,但也存在教师提供史料较多,不能全部消化的问题等。
二、“ 需求式” 教学的反思
进行高中历史“需求式”教学的实践后,还要对教学进行深刻反思,以便不断改进,提高教学水平。反思应从以下方面进行:一是对“需求式”教学特点的反思。要为学生上好一节历史课,需要全面掌握“需求式”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需求式”教学的准备工作,需求问卷设计、教案准备、课件准备、教具准备等;师生平等性反思,主要反思是否在教学中“以生为本”,是否站在学生角度开展教学和思考问题;对开放性与包容性的思考,要对教学方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进行思考,要考虑教学方案及实施过程是否贴近学生的需求;要反思“需求式”教学对学生能力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等。二是对教师角色定位与主导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反思。要看教师是否能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历史课程学习,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评价,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三是对教学面临困境的反思。开展“需求式”教学面临教学时间紧迫并且时间有限的困境,教师要真正了解学生比较困难,与学生存在一定“距离”,学生的深层次需求不一定全面了解,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实施艰难,教学评价的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实施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不断创新完善评价实施的方式方法。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求式”教学作为一种“以生为本”的教学方式,它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期望,从而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因此,教师应掌握“需求式”教学的特点规律,加强实践,注重反思,就能有效促进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徐惠清 .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案导学的运用误区及对策 [J]. 中学课程辅导 , 2024(22).
[2] 高圆圆 , 张婵 . 高中历史项目式阅读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J].教育文汇 , 2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