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困局与破壁之道:淄博产业创新竞争的现状与突围策略
孟俊岐
淄博市委党校255000
淄博,拥有百年工业积淀的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曾凭借石化、医药、建材等传统产业傲立工业潮头,传统产业一度占据全市工业产值的 70% 以上。随着全国产能普遍过剩,淄博产业面临着“低水平重复建设—价格战—利润萎缩”的挑战。2024 年数据显示,淄博部分化工产品产能利用率不足 65% ,市场空间被严重挤压。与此同时,新兴产业虽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规模占比仍不足 30% ,难以完全支撑经济增长。这种“传统产业承压、新兴产业尚育”的双重困境,摆在淄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但在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国内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淄博也迎来了破局的关键契机。如何突破“内卷”困局,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淄博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淄博产业“内卷”的典型表现
(一)传统产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恶性循环的“漩涡”
以聚氨酯产业为例,淄博及周边地区聚氨酯原料及制品年产能近300 万吨,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博山区 40 余家泵类企业产品重叠度高达 70% ,为争夺有限市场份额,企业间“降价—减配—质量下降”的竞争现象时有发生。这种同质化竞争不仅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还导致行业创新动力不足,影响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新兴产业培育周期长、风险高:成长的“荆棘路”
淄博在机器人、氢能等新兴领域的布局虽取得突破,但面临技术迭代快、市场培育周期的挑战。例如,梅卡曼德(淄博)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虽然开发了高精度 3D 视觉传感器,为宝马、比亚迪等企业提供AI+3D 视觉解决方案,但前期研发投入巨大。2023 年淄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回报率较传统产业低5 个百分点,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受到抑制,新兴产业发展面临资金和市场双重困境。
(三)创新资源分散,协同效应不足: 1+1<2 的困境
尽管淄博拥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 550 家,但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转化率不足 40% 。部分园区存在“研发在高校、生产在园区、市场在外地”的脱节现象。例如,我市高校开发的陶瓷新材料技术,因本地缺乏配套中试基地,最终被外地企业收购,导致创新成果外流。
二、破壁之道:淄博的突围策略与实践成效
(一)技术迭代: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聚氨酯产业的全链条创新:淄博依托中化东大、一诺威、隆华新材等龙头企业,构建了从环氧丙烷到终端制品的完整产业链。中化东大通过分子设计技术,开发出低碳环保防水涂料专用聚醚,使涂料 VOC 排放降低 60% ,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2025 年上半年,淄博聚氨酯产业 24 家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收 176 亿元,全球市场份额提升至 12% 。一诺威公司的聚氨酯预聚体产能达 12 万吨,全球市场份额稳居第一,成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
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部件突破:纽氏达特行星减速机公司通过技术攻关,成功掌握关节减速机核心技术,行星减速机年产能达 60 万套,居全国首位、全球第二。其产品应用于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使国产机器人成本降低 40%2024 年,淄博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41 亿元,协作机器人年产量达17350 套,占全国产能 40% 、全球 13% 。
(二)产教融合:破解人才与技术的“双重短板”
“双元制”模式的本土化实践:淄博高新区与德国莱茵科斯特集团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引入德国工业 4.0 技术标准,构建“高校—企业—培训机构”联动机制。该基地总投资约21.1 亿元,在国内率先实现在一个城市贯通中职 - 高职 - 本科德国“双元制”教育体系,培养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
“驻淄高校链主企业行”活动:2024 年下半年,驻淄高校完成链主企业行活动 45 次,达成合作协议 15 个,校企联合开展科技研发 20项。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与淄柴动力有限公司、山东巨明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淄柴动力拥有 342 项核心专利,山东巨明拥有317 项专利,领跑农业机械智能化赛道。
(三)产业链协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升级
专利池共享机制促进协同创新:2025 年 4 月,淄博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组建机器人产业专利池,整合 17 家单位、1900 余项专利资源,构建“政府引导 + 市场运作 + 企业主导”的创新联合体。通过专利内部交叉许可、外部统一推广和联合维权三项工作,降低研发成本,增强产业话语权。
聚氨酯产业的绿色转型:面对“双碳”目标,淄博聚氨酯企业从源头节能与末端治理双向发力。中化东大研发全球首款低碳防水涂料聚醚,隆华新材实现生产过程废物资源化,一诺威建成全自动化低碳生产线。隆华新材的生物质软泡用聚醚(Bio-100)现代碳含量超 30% ,广泛应用于家具、鞋材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低碳转型。
三、挑战与对策: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深层思考
(一)现存挑战
跨区域协同不足:制约产业协同发展。淄博与济南、青岛等城市的产业联动仍停留在项目合作层面,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导致产业协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无法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合力。
技术交易市场不完善:影响创新成果转化。本地技术中介机构服务能力有限,2023 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占 GDP 比重仅为 6.68%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技术交易市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等问题,制约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资金投入持续性不足:限制产业发展规模。尽管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 2.94% ,但企业自筹资金占比超过 70% ,金融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加强。资金短缺导致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新兴产业培育缓慢,难以实现规模化发展。
(二)对策建议
深化跨区域协同创新:构建区域产业共同体,推动淄博与济南、青岛共建“鲁中创新走廊”,统一技术市场准入标准,建立跨区域利益分享机制。加强区域间的产业规划对接、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区域产业格局。
完善技术交易生态: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建设淄博技术交易大市场,引入国际知名技术中介机构,提升技术中介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立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实现技术供需信息的精准对接,降低技术交易成本,提升技术成果转化率至 50% 以上。
强化金融支持体系:为产业发展注入动力设立 50 亿元规模的产业升级基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
淄博的实践为传统工业城市突破“内卷”困局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以技术创新重构产业竞争力:通过核心部件突破、全链条创新,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转变,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以产教融合破解人才瓶颈:构建“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以政策创新激发市场活力:通过“揭榜挂帅”“链主”制度等机制,推动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展望未来,淄博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高端人才、技术和资金,不断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淄博必将为中国传统工业城市转型升级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淄博方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