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
李毅
内蒙古财经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一、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所做职业选择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相关。将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利于引导大学生赓续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觉做到在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下审视个人发展需要,进而形成“国家需要即我选择”的行动自觉。同时通过强化使命担当,引导大学生主动投身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关键领域,以“逢山开路”的闯劲与“滴水穿石”的韧性攻克发展难题,以个人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二)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高校以培育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为目标。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能够有效纠正当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功利化、短视化就业倾向,帮助大学生筑牢信仰根基,引导其将个人职业选择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相统一,在服务国家发展中实现自我价值,而这正是高校践行“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本质体现。
(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
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躺平”“啃老”等消极观念正在侵蚀着大学生头脑。将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某种程度上即意味着通过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实践历练的开展,帮助当代大学生扣好其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平稳度过其人生中的“拔节育穗期”。比如,可用党史浸润大学生思想,以劳模事迹激发其内驱力,以此推动其打破“小我”格局,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坚韧意志。
(四)利于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在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的当下,部分大学生因一意追求“铁饭碗”而导致“观念性失业”。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与职业体验的过程中,正视“慢就业”“懒就业”等错误观念的危害。比如,高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基层服务与技能竞赛等,引导其树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正确就业观,促使其在服务国家需求的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健全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敢于奋斗”的精神品质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应以打造完善的就业观教育体系,培育大学生“敢于奋斗”的精神品质作为核心任务。这要求高校做好顶层设计,系统性筑牢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基础,重点还应把握以下三方面内容:(1)筑牢理念根基。高校应当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敢于奋斗”这一精神内核深度融入到校园文化当中,避免围绕大学生就业展开的一系列课程、活动以及服务存在割裂化倾向与碎片化拼凑现象等。具体而言,高校可以通过系统性规划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多方协同的工作机制并把握关键实施环节,积极构建覆盖学业全周期、贯通育人全场域、整合资源全链条的就业观教育体系,确保奋斗精神贯穿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各个环节。(2)优化师资队伍。一方面,高校需以国家要求为导向,确保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与工作人员数量充足且能力达标,以此增强队伍规模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高校还需开展常态化培训,通过企业挂职、专题研修以及教学竞赛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对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实践认识水平,进而提升其专业素养。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吸纳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与政府就业服务人员等构建“专职为主体、兼职为补充”的多元化师资队伍,以此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格局。(3)强化资源投入与实效评估。为保障奋斗精神能够有效融入就业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材料研发以及实践项目开展等关键环节,高校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置专项资金,以此确保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同时,高校还应定期召开专项评估会议,围绕课程时效性、活动参与度、毕业生就业方向等指标,系统分析奋斗精神融入就业观教育的实施成效,并且及时调整教育方案,以此不断提升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工作实效。
(二)丰富教育内容,树立大学生“勤于奋斗”的思想意识
高校应当拓展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开展维度,实现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体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1)实施以文化人,塑造大学生奋斗品格。蕴藏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及精神谱系中的奋斗基因,同样可以作为生动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教学资源。高校可为学生讲述革命先辈攻坚克难、劳模工匠锐意进取的故事案例,以此引导其深入理解奋斗精神的内涵,并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进而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1](2)深化双创实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创新实验计划、创业训练营以及创业孵化平台等均为有效的双创实践载体,高校可以此为依托,鼓励学生在参与科研竞赛与创业项目的过程中践行奋斗精神。在参与双创实践过程中,学生既要具备敢为人先的信念与迎难而上的毅力,同时也要做到理论应用与实践创新并重,不断借助真实项目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从而有效增强个人的就业竞争力。(3)推进校企协同,培育大学生职业素养。高校应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双方共同打造见习基地并开展实训项目,为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岗位实践提供必要契机。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了解行业标准、熟悉企业文化,且还能够深入体悟爱岗敬业与工匠精神的实质,从而自觉将“勤于奋斗”内化为个人发展根基,为日后参与就业打下坚实基础。(4)实现心理赋能,增强大学生职业韧性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怕就业”“慢就业”等现象,高校可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过程,通过开展挫折教育、组织抗压训练等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心态,从而促使其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实现个人成长。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善于奋斗”的实践能力高校须在顺应时代发展脚步、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联通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系统创新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大学生“善于奋斗”的实践能力。具体的实现路径有四:(1)应用先进技术赋能课程教学。虚拟仿真技术、动态可视化技术等可将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又生动的故事案例与音像资源等,从而增强就业课程的感染力。因此,教师可以应用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基层工作者攻坚克难的场景画面,使原本抽象的职业精神变得具象化、可为学生感知,从而增进其对“善于奋斗”的价值认同。(2)强化多元交互式教学体验。一方面,可以创设真实场景,将模拟招聘、企业实地考察等实践环节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堂中去,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与岗位用人需求等。比如,高校可以采用“招聘夜市”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深入体验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虚拟仿真教学平台为依托,通过为学生展示行业的重点工作流程,引导其在完成交互式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善于奋斗”的实践素养。(3)发挥劳动实践育人功能。高校可以就业为导向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可以结合学生专业增设生产性劳动课程,如文创产品制作、智能设备维护等;也可在专业课中融入相关实践环节。此外,高校还可与企业合作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并将学生的劳动表现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从而更好地磨砺学生的奋斗精神。(4)组织学生参与基层实践。高校可以“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等政策为抓手,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亲自参与科技助农项目与社区公益服务等。此外还可通过校地共建平台,选派学生前往县域企业担任技术助理等。这类基层实践促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实现了“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引导其在田间地头上、车间厂房中不断提高个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善于奋斗”的实践本领。[2]
(四)形成教育合力,创设大学生“乐于奋斗”的校园氛围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需要整合多方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在发挥育人主体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先进典型、社会资源以及新媒体技术协同作用,共同创设“乐于奋斗”的校园氛围。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推进:(1)明确各育人主体职责。强化价值引领是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其可以在深入解析奋斗精神内涵的基础上,通过讲述国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奋斗人物及其事迹,增进学生对于奋斗精神的理解与认同。专业课教师则需深入挖掘学科发展史中存在的奋斗案例,在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中有机融入奋斗精神元素。以工程学科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授重大技术攻关的艰辛历程,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于“事业靠本领成就”的心理共鸣,从而筑牢“知行合一”的奋斗观、就业观。(2)发挥先进典型示范效应。高校可在优秀毕业生群体中选取“奋斗先进”与“就业典型”,通过开展“青春奋斗故事汇”“基层就业人物访谈”等主题活动,将其在西部支教、科技攻关、乡村振兴等领域中的真实经历展现给在校学生,重点突出其在困难面前所有的坚韧品格与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使原本抽象的奋斗精神变得真实可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见贤思齐”的内生动力。(3)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高校可以校园公众号、家长课堂等线上线下平台为媒介,帮助学生及其家长及时了解国家基层就业政策与新兴行业前景等信息,以此减少信息差导致的择业误区,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3⌋ 同时也可邀请先进劳模、优秀工匠以及行业领军人物等走进课堂,为大学生讲述自身奋斗经历、阐释奋斗价值。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大国工匠面对面”活动,引导学生在聆听工匠讲述“卡脖子”技术突破历程的过程中,切身感受“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从而深化对奋斗精神的价值认同。
三、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将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对于国家、高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均有裨益。一方面,这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落实其“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此外,这也能够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持续奋斗中实现高质量就业。为此,高校及相关工作者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的融入路径,通过健全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以及形成教育合力等开展“敢于奋斗、勤于奋斗、善于奋斗、乐于奋斗”的就业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石松,孙硕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就业观的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 北京教育(德育),2024(3):24-29.
[2]李兆媛. 大思政视域下奋斗精神融入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国就业,2025(3):73-75.
[3]肖丽玲 . 新时代奋斗精神融入“00 后”大学生就业观培育策略探讨[J]. 才智,2023(12):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