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问题链” 式复习课的实践与反思
曹锦秀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福利西路小学 730060
一、精准锚定目标,明确“ 链” 之灵魂:
“问题链”式复习课的灵魂,在于其清晰、精准的目标导向。这要求教师必须像一位高明的舵手,在复习的航程开启前,就精准定位航向。
深研课标与教材是锚定目标的根基。 教师需要超越对教材内容的简单回顾,深入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透彻把握复习单元所承载的核心素养要求——是侧重推理意识、模型观念,还是应用意识?需要厘清单元内核心概念的本质内涵、关键的思想方法以及期望学生达成的关键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洞察该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网络中的“坐标”,理解其承前启后的逻辑脉络,明确它与其他知识模块的关联点。唯有如此,才能从全局高度把握复习的价值与方向,确保“问题链”的设计不偏离核心航道。
精准诊断学情是锚定目标的现实依据。 复习不是知识的“再讲一遍”,而是基于学生真实状态的“查漏补缺”与“深化提升”。这需要教师成为学情的“精准诊断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前测题目、对日常作业和单元测验的深度分析、以及课堂中细致的观察记录,教师需要敏锐捕捉: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还是本质?对基本技能的掌握是熟练还是存在典型错误?在关键能力上存在哪些普遍的困惑点和思维障碍?学生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基于证据的学情分析,如同为复习目标绘制了一幅清晰的“地形图”,揭示了学生的认知起点、薄弱环节和发展空间,是设定切实可行、有的放矢复习目标的关键。
二、精心设计问题,构建“ 链” 之骨架:
“问题链”的效力,关键在于其骨架——问题序列本身设计的精妙程度。它绝非随意问题的堆砌,而应是围绕复习核心目标精心编织的思维阶梯,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实现认知的螺旋上升。这骨架的构建,需特别关注起点、节点与终点的匠心设计。
起点问题承担着唤醒与奠基的双重使命。 它如同开启探索之门的钥匙,必须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同时又能自然地引发对新一轮思考的期待。因此,起点问题应植根于核心基础概念,难度适中,确保大多数学生能参与进来,但又要蕴含足够的启发性和开放性,避免简单的“是 / 否”回答。它要能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探究铺设心理和认知的跑道。例如,在复习“倍数与因数”时,抛出问题:“如果一包糖平均分给几位同学正好分完,这包糖的数量和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想到哪些例子?” 这个问题直指“整除”的核心概念,利用熟悉的生活情境(分糖)唤起经验,开放性的举例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并为后续深入探讨倍数、因数的性质及其应用奠定了扎实的起点。
节点问题是“链”的主体,是思维进阶的阶梯。 它们如同链条上紧密咬合的环节,每一个都需承前启后,环环相扣,共同指向核心目标的实现。设计节点问题,重在把握其递进性与关联性: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自然延伸、深化或挑战,或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同一核心,或是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或是制造认知冲突引发深度辨析。这些问题应构成清晰的思维爬升路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概念本质,拓展应用广度,或整合知识结构。以“分数意义”复习为例,可以设计这样的节点序列:
“用图表示3/4”(激活直观表征,夯实基础理解);
“3/4 与哪些数相等?为什么?”(自然引入分数的基本性质,深化对“等值”的理解);
“比较3/4和5/6的大小,有哪些方法?”(挑战思维,拓展比较策略,如通分、找基准、画图等);
“解决‘一盒饼干12 块,小华吃了1/3,小明吃了1/4,谁吃得多?’的问题”(在具体情境中应用分数意义及比较方法,检验理解深度)。这个序列从直观到抽象,从理解到应用,从单一方法到多策略,层层递进,紧密关联,共同服务于“深化分数意义理解及应用”的核心目标。
终点问题则是思维跃迁的跳板。 它标志着“问题链”探究的高潮,旨在引导学生将本链所梳理、深化的知识、方法和思想进行综合迁移应用,解决更具复杂性、开放性甚至挑战性的新情境问题。终点问题应体现综合性、开放性或挑战性,促使学生调动整个“链”的收获进行创造性思考和实践。例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后,设置终点任务:“为班级‘阅读角’设计一块形状独特的地毯,并计算所需布料面积”。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种图形面积公式,理解图形组合关系,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计算,不仅巩固了知识技能,更培养了空间观念、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创新意识,实现了思维的有效升华。
三、注重反思梳理,巩固“ 链” 之成果
“问题链”式复习课的魅力,不仅在于探究过程的思维激荡,更在于探究之后的沉淀与升华。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关联问题的挑战与解决,引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反思梳理,是巩固学习成果、将零散体验转化为结构化认知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问题链”价值闭环的最后一环。这需要教师的智慧引导与精准点拨。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梳理是知识内化与网络构建的核心。 探究的结束并非学习的终点。教师应适时按下“暂停键”,引导学生跳出具体问题的解决,站在更高的视角进行回顾与反思。这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元认知提问来实现:“我们刚才围绕核心目标解决了哪些关键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引导我们深入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主要调动了哪些重要的知识概念?运用了哪些关键的策略和方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感悟或者遇到的困惑?”。为了将这种内化的理解外显化、结构化,应积极鼓励并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知识树、概念图等可视化工具,自主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网络。他们需要思考:核心概念是什么?关键性质有哪些?重要的公式或方法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这个过程,是将“问题链”探究中获得的点状理解和体验,主动编织成一张结构清晰、联系紧密的知识之网的过程,是认知从模糊走向清晰、从零散走向系统的重要飞跃。
结语:
“问题链”式复习课,以问题为引擎,以思维为主线,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复习教学开辟了一条富有活力的路径。它超越了知识简单再现的层面,引导学生经历“在问题中激活、在探究中深化、在联系中建构、在应用中迁移”的完整认知过程。实践表明,这种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特别是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彭榕 . 基于迁移式问题链构建运算的一致性——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复习课“小数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 [J]. 黑龙江教育( 教育与教学 ), 2025, (07): 31-33.
[2] 孙盟盟 . 基于问题链的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学研究 [D].曲阜师范大学 , 2024. 742.
[3] 赵梦冉. 小学数学问题链教学优化的实证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