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无人驾驶防爆车辆在煤矿的应用前景探讨

作者

李林林

国能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湾煤矿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017209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煤炭生产国,煤矿安全生产始终面临严峻挑战——井下高温、高湿、高粉尘环境叠加瓦斯 / 煤尘爆炸风险,传统人工驾驶运输存在视野受限、疲劳作业等问题,每年因车辆碰撞、误入危险区域引发的事故占比超 20% 。

一、无人驾驶防爆车辆在煤矿的应用优势

在煤矿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无人驾驶防爆车辆凭借其独特的技术特性与功能优势,成为提升煤矿安全生产与作业效率的关键装备。这类车辆采用本质安全型电气设计与高强度防爆外壳,能够有效抵御煤矿井下易燃易爆气体环境带来的安全风险;通过集成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源感知设备,结合 UWB 定位、惯性导航与高精度地图,实现厘米级定位与 360 环境感知,可精准避开巷道内的障碍物,有效降低车辆碰撞事故发生率。

从安全生产角度来看,无人驾驶防爆车辆可替代人工在高瓦斯、透水等高危区域作业,显著减少人员伤亡风险;同时,通过车 - 路 -云协同系统实现远程监控与应急干预,能够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对潜在故障进行预警。在生产效率层面,该类车辆可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作业,避免人工驾驶疲劳导致的效率波动,且通过智能调度系统优化路径规划,使物料运输效率提升 30% 以上。此外,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能耗管理功能,还能降低车辆运行能耗,助力煤矿企业实现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

二、煤矿无人驾驶防爆车辆的技术适配性

2.1 环境感知技术的井下优化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煤矿井下独特的作业环境对环境感知技术提出了严苛挑战。低光照、高粉尘的工况下,单一传感器难以满足复杂场景需求。为此,采用“激光雷达 + 毫米波雷达 + 红外摄像头”的多传感器融合感知方案。128 线激光雷达凭借其高分辨率特性,能够有效穿透粉尘,实现 50m 范围内障碍物的精准识别,精度可达 ±0.3m 。在实际应用中,它可清晰探测到巷道内直径仅 20mm 的锚杆、小型工具等细小物体。77GHz 毫米波雷达具备出色的抗干扰能力,即使在充满雾、烟的恶劣环境下,仍能稳定探测 100m 内的目标,且不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红外摄像头则解决了井下黑暗环境的视觉识别难题,其基于热成像原理,能够在完全无光的条件下准确识别行人,识别准确率高达 95% 。三种传感器通过数据融合算法协同工作,将环境感知的可靠性大幅提升至 99% 以上。

定位技术的精准化:由于煤矿井下空间封闭,GPS 信号无法覆盖,必须构建新的定位体系。融合 UWB 超宽带定位、惯性导航(IMU)与井下二维码标签的定位方案应运而生。UWB 超宽带定位技术利用脉冲信号进行测距,具备较强的穿透能力,定位误差可控制在 ⩽20cm ,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位置信息。惯性导航(IMU)通过测量车辆的加速度和角速度,实时推算车辆的运动状态,但随着时间推移会产生漂移误差。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长距离巷道( >1km )每隔 50m 布设二维码标签,车辆行驶过程中,通过车载视觉系统识别二维码,获取精确的绝对位置信息,对惯导产生的漂移进行实时校正,确保车辆在全程行驶中的定位误差 <50cm 。

决策算法的适应性改进:煤矿井下运输场景复杂多变,弯道、交叉路口、会车等情况频繁出现,需要无人驾驶车辆具备强大的决策能力。基于井下场景采集的10 万 + 条巷道图像、3 万 + 次会车案例等海量数据,运用强化学习算法对决策模型进行训练优化。在弯道通行方面,当转弯半径 ⩾5m 时,车辆自动将车速保持在 8km/h ,确保平稳过弯;会车避让时,车辆能够根据对方车速和距离,提前规划避让路径,保持安全距离 ⩾3m; ;在检测到行人等障碍物时,可在2s 内完成制动,保障人员安全。

2.2 防爆设计的核心要求

电气系统防爆:煤矿井下存在易燃易爆的瓦斯气体,电气系统的防爆设计至关重要。无人驾驶防爆车辆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所有电气部件均需通过 ExdI (煤矿井下用隔爆型)认证。在结构设计上,外壳采用厚度 ⩾10mm 的铸钢材质,经过 1.5MPa 水压试验与 1000C 火焰隔爆试验,确保在内部发生电气故障产生火花或高温时,外壳能够有效阻止火焰传播到外部环境。

动力系统安全:无人驾驶防爆车辆搭载本安型磷酸铁锂电池,防爆等级达到 Exib Ⅰ。电池箱采用创新的双层隔爆结构,内层实现电气防爆,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等故障引发的爆炸;外层采用隔热材料,有效隔离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量,避免热量积聚引发安全隐患。同时,配备先进的热失控预警系统,实时监测电芯温度,当电芯温度超过 80% 时,系统立即触发冷却装置,对电池进行降温处理。

冗余控制设计:为确保车辆在复杂井下环境中稳定可靠运行,采用双 CPU 控制架构。主控制器负责车辆的日常运行控制,一旦主控制器出现故障,备用控制器能够在 <100ms 的极短时间内迅速接管车辆,保证车辆运行不中断。制动系统更是配备了“电制动 + 机械制动 + 应急制动”三重保障机制。电制动在正常行驶时提供主要制动力,能耗低且响应快;机械制动作为辅助制动方式,确保在电制动失效时仍能有效减速;应急制动则在极端情况下,如车辆断电时,通过弹簧力实现驻车,保证车辆安全停靠。

三、主要应用场景与价值

3.1 固定路线物料运输

场景特征:从井底车场至采区工作面的固定路线(长度 1-5km ),巷道结构简单(直道为主,岔路少),运输频次高(每小时2-3 趟)。

应用模式:通过预设电子围栏与路径规划,车辆自动完成装料、运输、卸料循环作业,支持多车编队行驶(车距 10-15m )。

应用价值:某年产 800 万吨煤矿应用后,单条线路运输效率提升25% (日均运输量从 500 吨增至 625 吨),因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故障减少 80% ,年节约人工成本 120 万元。

3.2 设备与人员转运

场景特征:井下作业面与临时避险硐室之间的人员接送,以及综采设备、支架的短途转运(重量20-50 吨)。

应用模式:通过调度平台远程呼叫车辆,无人驾驶防爆车自主规划最优路线,到达指定地点后自动开门(人员转运)或对接装卸装置(设备转运)。

应用价值:某煤矿采用无人驾驶人员运输车后,井下通勤时间缩短 15% (单程从20 分钟降至17 分钟),避免了人工驾驶时的急加速、急刹车,乘坐舒适度提升,司机岗位减少6 个,年节省成本60 万元。

3.3 应急救援运输

场景特征:发生瓦斯突出、火灾等事故后,在有毒有害环境下运输救援物资(如氧气瓶、担架)或撤离受困人员。

应用模式:车辆搭载气体传感器(检测 CO、CH4 浓度),自动避开高风险区域,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救援任务。

应用价值:某矿难模拟救援中,无人驾驶防爆车在 500ppmCO 浓度环境下成功将救援物资送达指定位置,避免了救援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响应时间较人工运输缩短 40% 。

结语

无人驾驶防爆车辆在煤矿的应用是智慧矿山建设的必然趋势,其技术适配性不断提升,在固定路线运输、应急救援等场景已展现出显著的安全与效率优势。尽管面临环境适应性、成本、标准等挑战,但随着专用传感器研发、规模化应用及标准体系完善,这些问题将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 骆彬 . 井下蓄电池无轨胶轮车无人驾驶系统设计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 ( 江苏 ),2019,

[2] 仇卫建 . 矿井无轨架线车试验系统开发及测试 [J]. 化工矿物与加工 ,2021,050(005):12-

[3] 石轩宇 . 电动胶轮车动力匹配与节能控制 [D]. 太原理工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