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的路径分析

作者

丁娣凤

扬州市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0

摘  要:地方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育人资源,通过教学情境融入、实践教学利用、校园课堂挖局、数字资源辅助等路径,让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关键词:地方文化 资源 思政 课堂

地方文化资源是由当地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所组成的具有鲜明地域性的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特征,由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禀赋等所形成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历史性,显示了地方厚重的文化底蕴;地方文化资源显示了当地人的精神品质和精神风貌,带有了当地鲜明的人文色彩。地方文化资源浸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用而不觉,但又深深浸染着生活于当地的人们,成为流淌于当地历史文化的鲜明符号。

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思政课堂,用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基于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既熟悉又了解不系统的情况,思政课堂有效融入地方文化资源,以学生对地方文化资源的了解为基础,以课堂情境任务为动力,推动学生将课堂知识学习与地方文化资源学习相结合,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课堂知识学习,有利于厚植乡土情怀,增强文化自信,强化身份认同,实现地方文化叙事与思政育人的统一。

一、教学情境的融入

以思政课堂情境化为载体,在课堂教学情境设计上,将地方真实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学情境中,设置以当地地方文化为背景的真实情境,或者以地方文化为素材设置议题式教学的议题,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展开课程学习,带着议学任务探索地方文化资源,既达到了解地方文化,又能在相对熟悉的知识文化中获得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以政治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知识模块为例,有教师走访当地知名企业,挖掘其成功的密码,有教师走访当地著名渔村,找到渔村致富的秘诀。执教教师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立足当地文化资源,围绕乡村振兴、民营企业发展等主题,挖掘地方素材,让地方文化资源以系统化、立体式、体验式的方式走到课堂中,让宏大叙事落细落实,在地方文化资源的缓缓叙事中展开教学,在历史脉络的梳理中、在空间的交错叠加中,在地方取得的改革成果中,深化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的利用

社会大课堂是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课堂。不仅要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课堂,更要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大课堂,在接触、了解、走访、体验当地文化资源中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课堂知识变得可感可知,在鲜活灵动的遗迹、建筑、民俗街区、村落中、历史遗迹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地方文化资源的实践学习中,增强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学习。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中带领学生深入到民营企业、著名村落中,去走访、体验,了解其发展历史,在真实的企业、村落发展历史中,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地方发展与整个国家历史发展的同频共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能力要求,参考一定的资料拟定提出采访的问题,并实地采访当地负责人,在了解社会的丰富性、多样性、历史性的基础上,挖掘地方优秀文化,通过细节的、具象的、特色的载体予以呈现,增进对地方文化的理解,践行课堂所学知识,做到开阔眼界,学以致用。

三、校园课堂的挖掘

校园课堂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场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是教师实践教学理想的乐园。地方文化在校园课堂的渗透,不仅可以让校园课程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而且可以在活动课程探究中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可以围绕地方文化某一主题展开实践调研、采访、拍摄、多媒体视频制作、文字整理、小品展示等多个方面综合,深化主题,锻炼能力,增强自信。如,开设模拟政协社团、领导力社团时,可引导学生围绕地方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园林文化等主题,通过采访、问卷等多个环节,针对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等提出恰当的提案,主动走进社会大课堂,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与社会的一次一次碰撞中,感受、理解、热爱地方文化,达到文化育人的目的。

四、数字资源的辅助

地方文化呈现,除了现实空间,还能依托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超越时空局限,让地方文化从社会中走进思政课堂。地方文化的数字资源,便捷的获取方式是利用网络上已有的视频、音频,通过下载、在线观看等方式,予以有效利用。其次,利用数字技术,让地方文化从社会大课堂中走进思政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为例,将拍摄的视频资料储存好,在课堂教学中将所拍摄视频进行呈现,因体验式。再次,利用AI技术,实现生成式课堂,以多种形式让地方文化资源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张赟、朱杰,等.木雕文化进校园的路径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4 (07) :52-54.

[2]曲彦、石晓锟.地方历史叙事:育人价值·现实挑战·应对之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 (44):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