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应用策略分析
王新新
肥城市第二高级中学 271600
摘要:在高中语文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小组学习扮演着推动学生协作与自主学习的关键角色。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目标不明确、责任分配不当及教师辅导不充分等诸多难题,这些因素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发挥。因此,确立学习目标、优化团队组合、强化过程管理成为关键策略。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背后,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度,还可以促进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引言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给予高度关注。教学改革中,大单元教学被视为重要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在于融合知识并强调实践应用,其中小组学习模式因其注重协作性与多元化,符合大单元教学的模式而备受关注。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实施小组学习并实现小组合作探究效率最大化,彰显其教学优势,这依旧是教育实践中的一大难题。本研究旨在分析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小组合作探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一、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一) 小组学习目标模糊,缺乏有效导向
在高中语文教学单元中,若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或抽象,学生往往面临难以明确具体学习目标的困境。这种不明确的目标设定使得学生在开展小组合作时缺乏清晰的任务框架,导致学习活动变得散乱且效率低下[1]。在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或许仅停留于表面任务的完成,未曾触及问题深层次的核心,因而难以有效提升分析和综合能力。缺乏明确要求的目标,会导致学生难以评估自身学习进度,无法清晰地识别哪些部分需要加强,从而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 小组成员分工不合理,合作效率低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特点会影响小组内的任务分配。在任务分配上若存在不均,个别组员可能需承担超负荷的工作,而部分成员却没有实质性的投入,这不仅降低了小组合作的公平性,也影响了整体的学习效率。对于能力薄弱的学生来讲,缺乏参与机会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挫败感,而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能感到负担过重。小组内部分工的不均衡性,不仅干扰了成员间的交流与配合,还使得团队整体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 教师指导不足,学习过程缺乏监督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常只是提供任务并在最后进行结果评价,却忽视了对学习过程中的观察与指导。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学生面临困境,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帮助或建议,使得讨论与学习往往流于表层,未能深入探寻知识的深层理解。在小组学习流程中,教师若未能及时实施干预与反馈,容易导致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或忽略任务中的关键环节。有效的教师指导和监督是确保小组合作顺利进行,学习成果有效达成的必要保障。
二、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应用策略分析
(一)明确目标导向,增强学习目的性
教师在设计小组学习任务时,应该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详细地制定具体、可执行的小组学习任务。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清楚个人的学习任务,还能提高小组学习的针对性。围绕大单元学习目标,明确本课时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分解任务,将复杂的学习内容拆解为若干子任务,确保学生在实现各自学习任务时展现自身价值,进而激发学习潜能。例来说:在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项脊轩志》的语文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篇课文中的主要思想,我设计了以“感受作者善于选取富于特征意义的细节来表达情感的方法”为主题的小组任务。首先,教师将大单元的学习目标拆解为几个任务:一是找到文章主旨句;二是概括“悲”的事件;三是如何抒发“悲”情。一组成员进行范读,并根据散文特点找到主旨句,二组、三组成员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悲”的事件,四组、五组成员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探究如何抒发悲情的。这样层层推进,最终汇报各自的发现,并将小组内的讨论成果整理成报告。通过任务分解和目标引导,学生明确了各自的学习任务,提升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意识。
(二)优化小组构成,注重成员多样性
合理组建小组是提高合作效率的重要前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科学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之间形成互补的关系。举例来说: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希望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辨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表达技巧。为了确保小组学习的多样性和高效性,教师将学生根据能力、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了分组,确保组内成员能力相对均衡,并保证小组任务明确、具体,围绕主任务进行。例如,组内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整理小组讨论内容,进行小组任务展示;组内善于观察细节的学生负责分析课文中的语句分析,对过程性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组内同学书写规范,负责黑板展示;其他学生则负责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每个成员都被赋予了明确的任务,同时确保大家的讨论内容紧密围绕单元主题“理解思辨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表达技巧”。最终,每个小组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出了不同的思考成果,不仅有效提升了小组合作效率,还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母之爱的伟大。
(三)强化过程管理,提供实时反馈
教师需在小组学习阶段主动参与,同时担任组织与引导的双重职责。通过定期检查小组学习进展、参与讨论并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2]。同时,教师还需要在小组合作时间上进行把控,以保证在限定讨论时间内完成各自任务。如在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探究“叙事要引人入胜”这一大单元主题时,一小组成员负责对《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叙事进行探究时,在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展开了具体、详细的讨论。在总结环节,负责总结的学生发现多次出现的环境描写,其他成员无法联系到小组任务对此做具体分析。在小组向老师提出疑问后,教师对该小组进行环境描写作用的提醒,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三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组内成员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碰撞,经过讨论、整理,最终形成丰富、完善的结果性展示。
教师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在线协作平台,教师能实时跟进小组合作的进展,旨在确保学习任务依序推进,同时显著增强小组学习的标准性与成效。举例来说:在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室上课,采用了信息技术手段来强化过程管理。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布置小组合作探究任务,五组成员围绕本单元的研习任务“如何做到情景交融”,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的情景交融方式展开讨论。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实时跟踪每个小组的讨论进展,并根据讨论情况提供及时的指导与反馈。例如,在讨论《荷塘月色》时,一组学生对朱自清想要表达的感情进行争论并且难以决定小组成果,教师通过平台,对朱自清写作背景提供了相关的解释和建议,帮助学生改正并引导他们继续深入思考。此外,教师还利用在线协同平台,制定小组合作探究时间并进行及时提醒,确保他们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通过强化过程管理和实时反馈,小组学习不仅更加规范,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总结:通过对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中小组学习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其有效实施依赖于科学的目标设计、合理的小组构建与教师的过程指导。只有将这些策略落到实处,才能充分释放小组学习的潜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这些方法将为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为学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红.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学语文, 2023(22):103-104.
[2]朱小玲.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探析[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 2023(5):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