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陈静雯

南京汉开书院 210000

一、聚焦教材主题,精选关联读物激发阅读内驱力

课外阅读有效性的基石在于读物的精准选择。以教材单元主题为核心锚点,精心筛选话题高度关联、难度梯度适宜、呈现形式多样的课外材料,是点燃学生内在阅读动力的关键突破口。这种紧密关联绝非偶然拼凑,而是旨在构建课内与课外学习的有机闭环,让学生在熟悉的认知领域内安全探索,同时触及新知。例如,在系统教授八年级下册 Unit5 Good manners 单元后,其核心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外礼仪规范,掌握如 polite、 respectful、 proper、 cut in 等关键表达。此时,教师可精心推荐两类关联读物:一类是面向青少年的西方餐桌礼仪图解指南(如《Table Manners for Teens》简易版或《National Geographic Kids》中相关图文),其直观的图片和场景化说明能生动复现课堂所学规则;另一类是包含中外礼仪冲突情节的简易故事书章节(如《American Girl》系列中涉及文化差异的故事或《Diary of a Wimpy Kid》中校园礼仪趣事节选),其叙事性能让学生沉浸在真实交际情境中。

二、立足教材文本,迁移精读策略指导深度阅读

课外阅读若缺乏方法指引,极易滑向浅尝辄止的无效状态。破解此困局的关键,在于将学生在课内教材精读中学到的核心策略,清晰、系统地迁移至课外阅读实践中,为其搭建自主探索文本深度的思维脚手架。这种迁移非简单提及,而是教师需在课外阅读任务的设计与指导中,有意识地激活并强化学生在课内已初步掌握的策略意识与应用能力。以译林版八年级下册 Unit 2 Travelling(旅行)单元为例,该单元的精读文本(如关于环球影城或北京胡同的游记)及其配套练习,系统训练了学生利用标题 / 图片预测内容、通过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识别连接词理解逻辑、以及提炼主旨要义等关键策略。当学生在学完此单元后,阅读一篇介绍巴黎这座经典旅游城市的拓展文章时,教师的策略迁移指导应贯穿阅读全过程。

读前预测激活图式,明确阅读期待:教师可引导学生聚焦文章标 题和配图,结合在Unit 2课内对旅游要素的学习,提出预测性问题:“Based on the title and pictures, what specific aspects of Paris do you think the article will focus on? Will it mention famous sights, food, or something about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更将Unit 2 所强调的“预 测”策略从课内情境迁移到新文本,赋予阅读明确的目标感。

读中运用策略解难,深化理解层次:学生阅读中必然会遇到生词或复杂句。此时,教师应明确提示学生调用 Unit 2 课堂训练的策略:如遇到描述埃菲尔铁塔的“the iconic iron lattice tower”时,引导其观察上下文,运用上下文线索法推测 iconic 很可能意为“标志性的、象征性的”。当读到 “Parisian cafes are central to social life; furthermore, they offer a perfectspot for people-watching.” 这类包含连接词的句子时,提醒学生注意 Unit2 重点分析的逻辑信号词,利用它们理清信息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精准地把握细节及其作用。

读后提炼整合输出,构建意义与反思:阅读完毕,要求学生避免仅停留在“读懂了故事”层面,而是运用 Unit2 单元复习中强化的概括技巧,尝试用一句简洁的英文或一组关键词总结文章核心。例如:“The passage highlights how Paris’s unique blend of magnificent historicallandmarks, world-class art, delicious cuisine, and romantic atmosphere definesit as a top global travel destination.” 这一过程促使学生超越零散信息,整合在 Unit 2 中学习的关于旅游目的地特质的关键词汇和概念,进行信息加工与凝练,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度把握和内化。

通过这种将课内精读策略无缝链接到课外阅读任务的系统性指导,学生不再是“盲目”进入新文本,而是带着从教材学习中获得的“工具箱”,更有信心和能力去主动解读、深入思考。课外阅读由此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应用策略、建构意义的认知过程,其深度与有效性得到实质性提升。

三、依托教材语境,创设多元活动深化理解与表达

课外阅读的终极价值,不仅在于信息的输入,更在于通过主动的加工与创造实现语言内化和思维深化。将课外阅读成果转化为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输出,是提升有效性的核心环节。这要求教师紧密依托教材单元设定的语言情境、活动范式及能力目标,精心设计读后任务,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形成有机闭环,实现从“被动接收者”到“主动表达者”的角色跃迁。以八年级上册 Unit 6 Seasons 单元为例,该单元不仅系统学习了描述四季特征的核心词汇和表达个人感受的句型,其“Project”板块更明确指向了创意性季节描述的语言产出目标。当学生完成本单元学习并拓展阅读了描写四季的英文诗歌或优美散文节选后,教师可深度激活教材语境,设计如下创意输出活动。

活动设计:创作我的“Seasonal Snapshots”

任务指令:“仿照本单元 Project 中描绘季节的方式,并借鉴课外读物中打动你的诗意表达,为你最喜爱的季节创作一首微型英文意象诗或一篇 100 词左右的配图短文,展现该季节独特的自然景象、典型活动及它带给你的情感体验。”

教材语境支撑与脚手架搭建。

词汇激活器:提供 Unit 6 的核心词汇表作为“Word Bank”,要求学生至少选用其中 5 个精准描述季节特征的关键词(如 blossom,scorching, harvest, chilly, breeze, rainfall, fallen leaves, snow-covered 等),并鼓励尝试使用在课外阅读中新学的1-2 个生动表达。

句型融合点:明确提示学生运用教材中强调的“原因表达”(Ilove/enjoy... because...) 和“ 感 官 感 受 描 述”(It makes me feel... / I cansee/smell/hear...)等句型结构,将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感自然融合。

体裁范例引导:回顾教材中关于季节的短文范例及课外阅读的诗歌片段,分析其如何通过具体意象(如春天的“buds opening”、夏天的“ice cream melting”、秋天的“piles of golden leaves”、冬天的“breathturning into mist”)唤起读者共鸣。

深化理解与表达的价值体现。

深度加工内化:创作过程迫使学生回顾并筛选课内外阅读中积累的季节相关语言素材和意象,进行深度加工重组,这比单纯记忆或理解更能促进语言和主题的内化。

语境迁移运用:在完成“描述喜爱季节”这一教材核心任务目标的情境下,学生必须将课内词汇句型与课外习得的新表达在真实语境中迁移运用,实现语言知识的活学活用。

个性化情感联结:鼓励学生融入个人观察与真实感受(如“The  scorching  sun drives us to the  shady  creek for a  splash  - our ownsummer rescue!”),将阅读所获与自身经验联结,使语言表达更具生命力和独特性。

多模态呈现能力:配图要求促使学生思考如何用视觉符号辅助甚至强化文字表达的意义,提升综合表达能力。

此类根植于教材语境、强调创意表达的读后活动,成功地将课外阅读的输入转化为有意义的语言输出。学生在创作中不仅巩固深化了对季节主题的理解,更在真实运用中提升了语言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使课外阅读的能量在教材设定的轨道上得以充分释放,有效驱动语言综合素养的提升。

结语:

课外阅读有效性的提升,非一日之功,亦非孤立之举。其核心在于与课内教学的深度咬合与循环促进。教师应以教材为坚实锚点,在读物选择上寻求主题共振,在策略指导上实现方法迁移,在活动设计上促进理解内化与创意表达,在评价反馈上注重过程激励与目标导向。如此,课外阅读方能摆脱随意性与边缘化,真正成为滋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郭岩. 青少年英语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 [J]. 现代阅读 , 2025, (11): 59-61.

[2] 朱颖 , 张智慧 . 初中英语课内与课外阅读大单元整合教学实践研究 [J]. 校园英语 , 2025, (21): 139-141.

[3] 欧永纯 . 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长效机制研究 [J].科教导刊 , 2025, (13): 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