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素养锚定·评价赋能

作者

陈惠莲 陈正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中学 526636

新课标要求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评价体系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因缺乏情境性、过程性和综合性,难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因此,构建以核心素养为锚点、以表现性评价为引擎的评价体系,成为推动英语教学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的关键路径。

一、英语学科评价的现实困境与素养转向的必然性

(一)传统评价的“三重错位”

长期以来,英语学科评价受“知识本位”影响,存在三大典型问题:其一,目标错位——评价内容聚焦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忽视文化理解、思维发展等高阶素养;其二,方式错位——以纸笔测试为主,依赖标准化答案,难以考察真实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其三,功能错位—评价结果仅用于排名筛选,未发挥“诊断- 改进”的反拨作用。

(二)评价目标与素养培养脱节

传统评价多聚焦语言知识的记忆与再现,如语法规则填空、词汇默写等,忽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如学生可能在语法考试中取得高分,但在即兴演讲任务中无法组织有效观点,暴露评价与素养目标的断裂。

(三)评价方式缺乏过程性与情境性

传统评价以标准化试卷为主,学生在脱离真实语境的环境下答题,难以体现其在实际交流中的语言应变能力。同时,单一的考试无法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策略运用和进步轨迹,导致评价的诊断与反馈功能弱化。

(四)评价主体与标准单一化

教师作为唯一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多以标准答案为参照,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与创造性表现。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结果,缺乏自我反思与同伴互评的机会,难以形成主动学习意识。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实施路径

(一)锚定目标:明确素养方向

评价目标是评价体系的核心,应紧密围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教师需要明确每个评价任务所对应的核心素养指标,如语言能力的评价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在特定情境中准确、流利地进行口语表达;文化意识的评价目标可以是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等。

(二)情境赋能:设计任务,搭建表现舞台

评价任务的设计应具有真实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情境对话、项目制作等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展示其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国际美食节”项目为例,学生需要分组搜集不同国家的美食,并用英语进行介绍和推销,这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量规导航:制定评价标准,构建多维量规体系

评价量规是评价的重要工具,能够为评价提供明确的标准和依据。量规应涵盖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多个维度,并根据不同的评价任务进行细化。如在口语表达的评价量规中,可以从语音语调、词汇运用、语法准确性、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评分;在文化意识评价量规中,可以从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等方面进行评分。

例:“跨文化比较能力”表现量规

(四)优化过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观察、小组讨论、学生自评和互评等。如在课堂观察中,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发言质量以及与同伴的互动情况。

(五)反馈改进: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评价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反馈和改进环节至关重要。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同时,教师也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体系实施成效

1. 学习动力增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内在动机,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学生从“被动应试”到“主动探究”,从项目初期仅 20% 的学生参与到后期 95% 的学生主动参与,内驱力增强。

2. 语言能力提升:从“机械模仿”到“真实表达”,从依赖课本固定表达(如“This is a… It is…”),发展为灵活运用复杂句式(如“Legendhas it that…”, “Thanks to…, now…”)。小组展示中,学生平均停顿次数从 8 次 / 分钟降至 2 次 / 分钟, 85% 的学生能脱稿完成 3 分钟以上的英语讲解(前测仅 30% )。听说考试平均分由第一学期末 15 分提高到模拟考试21.7 分,优良人数由0 人增加到14 人。

3. 能力发展迅速: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显著提升。问卷调查显示, 75% 的学生认为“英语不再只是考试科目,而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如“以后可以用英语向游客介绍德庆”)。 80% 学生能自主制定学习计划, 65% 会通过词典、网络资源解决语言问题。

4. 跨学科综合素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意识等综合素养明显提升,文化自信与跨学科思维双提升。如:学生能将数学统计(柱状图分析数据)与英语结合,用“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主题串联科学知识(如“plastic pollution affects marine life”),体现综合素养。

5. 反哺教学转型:表现性评价为教师提供了更丰富、更深层、更具行动指导意义的学生学习信息,促进了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有力引导了课堂教学向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学生活动、情境创设的方向转型。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表现性评价体系以“素养锚定”为目标,以“评价赋能”为手段,通过明确评价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制定评价量规、实施评价过程以及反馈与改进等实践路径,实现了评价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对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陈惠莲(1976.08),女 ( 汉族 ),广东德庆,大专,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深耕初中英语教学29 年。

陈正(1969.12),( 汉族 ),广东德庆,本科,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永丰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