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天然胡杨林春尺蠖飞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作者

寇永玲

库车市林业和草原局草湖生态湿地保护中心 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市 842000

   

1 春尺蠖的危害

春尺蠖以低龄幼虫食害幼芽、幼叶,较大龄幼虫取食叶片,幼虫发育快,食量大,耐饥力强,常暴发成灾。受害轻者叶片残缺不全,影响胡杨生长;重者全株叶片被食光,枝梢干枯,树势衰弱,甚至导致整片胡杨林枯死。

2 春尺蠖飞防存在的问题

2.1 标准地、标准株的设置代表性不强

标准地块的建立具有很强的主观性,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工作人员没有进行两年多的连续调查,准确评估杨林春尺蠖的侵染程度和范围,为了方便而随意划定标准样地,导致这些样地内的侵染程度未能达到中等或较高水平。在指定区域内,寄主树没有严格选择为固定的标准植物,遵循对角线或“Z”形图案。相反,树木的选择过于集中或分散,损害了代表性。因此,建立的标准地点不能反映春尺蠖的区域侵染水平。所选标准植物缺乏代表性,影响了春尺蠖侵染情况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从而影响后续空中防治措施的有效性,造成防治剂的浪费。

2.2 病虫害预测预报准确性不足

在春尺蠖蛹期调查中,取样坑的定位不严格控制在以树干基部为中心的半径50 厘米范围内。此外,采样坑的深度和宽度不符合要求标准,大多数坑较浅,无法准确反映越冬蛹的数量。在幼虫期调查中,随机从标准树木上剪下树枝,摇落幼虫,并没有严格采集 50 厘米长的树枝样本。在成虫期调查中,使用塑料裙边法,将裙边绑在标准植物上过于紧密,阻止了所有成虫进入裙边,导致计数不准确。此外,由于对天气变化的不准确认识和监测时间设置的不合理,导致难以精确确定春尺蠖的年龄动态,从而错过了最佳控制期。

2.3 药物制备精度不理想

在针对春尺蠖的空中作业中,农药的配制缺乏精度,有效成分浓度与稀释比之间的转换不精确。工作人员没有按照制造商建议的最佳浓度混合农药,而是选择简化转换,导致农药浓度低于春尺蠖的致死阈值,从而使空中喷洒无效。

2.4 数据统计报告准确性不足

在填写春尺蠖越冬蛹调查表时,标准地面积应与监测面积相对应。然而,在统计分析中,排除了死蛹,减少了总蛹数,并在平均密度计算中引入了误差。在填写春尺蠖幼虫种群密度调查问卷时,标准植物的平均活虫数与相应的越冬蛹数存在显著差异。同样,在编制春尺蠖发生面积统计时,由于标准地和代表性地录入错误,导致轻、中、重侵害面积总和与标准地总面积不匹配。统计时间是任意的,表格数据不能反映侵染高峰期。调查人员对春尺蠖不同年龄形态特征的了解有限,加之调查标准不统一,导致数据偏差,影响了有效防控措施的制定。

3 提高春尺蠖飞防防效措施

3.1 合理设置标准地、标准株

合理建立固定的标准地块至关重要,根据作业面积大小,建立固定监测样地,进行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效果评价。这些样地必须具有代表性,考虑到树龄、冠层密度、森林外观和春尺蠖造成的破坏程度等因素,并与周围区域保持一致。每667 至1333 公顷建立一个固定的标准地块,每个地块的面积一般为0.20至 0.33 公顷。在这些地块内,寄主树应不少于 100 棵。另外,至少选择 20 棵主树作为固定的标准树,对角线或“Z”形,并适当标记。从成虫期开始,在固定的标准小区内,每 2 天监测成虫、卵和幼虫的种群密度。这样可以及时评估有害生物的危害程度,科学预测最优化控制时机,对其实施合理的控制措施,评估控制后的效果。

3.2 病虫害的准确预测和预警

准确的虫情预测和预警是有效防治春尺蠖关键,蛹期、成虫期、幼虫期监测应用统一的时间和方法,以确保预测准确性。在天然白杨林地区,蛹期调查发生在春季土壤解冻后的 2 月底,在树冠下的树干基部周围挖一个半径位 50厘米的半圆形取样坑,深度位 50 厘米。计算土壤中的春尺蠖蛹密度,成虫阶段采用塑料裙法。在三月初成虫出生前,在每根标准树干基部上方的 40 厘米处系上一条 10 厘米宽的塑料薄膜裙,进而防止雌性幼虫爬上树。在每隔两天,定期统计成虫幼虫的数量,将磁性幼虫转移到塑料裙上方。而塑料裙上半部分需要绑紧,下半部分保持宽松,便于幼虫进入而不会影响到调查准确性。

3.3 试剂的精密制备

选择适宜的空中防治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准确配制农药的浓度,进而对空中防治春尺蠖的关键。在空中喷洒之前,还需严格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化学对比和浓度筛选试验,确定最为适合的化学物质、浓度,获取最佳空中喷洒效果。在实际操作的适合,严格按照 667 平方米进行量配制试剂浓度。使用浓度和有效成分含量对应,不能简单转换。精准的准备以避免无效的空中喷洒,而农药浓度高将会危害到杨树林,使得浓度不足达不到防治的目标。

3.4 做好防效调查

经过作业区域内现场检查、监测样地的抽查,进而评价防治的效果。在作业区域固定监测样地、空白对照监测样地、地面人工对照样地,在防治之后第1、3、5、7、10 天调查幼虫密度,在防治后第 7、10 天调查叶片保存率。经过对比分析,确定种群减少率是否达到 85% 以上的目标,叶片保存率是否达到 85% 以上的目标。控制前后幼虫密度调查应采用一致方法,以减少率代表控制效果,叶片保留率调查发生在处理之后第七天和第十天。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标准地块中,取标准树木树冠上、中、下各 50 厘米的枝条。计算叶片总数、保留叶片,计算叶片保留率,空中喷洒时的遗漏区域或者控制效果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区域,还需及时进行补充喷洒,使得充分控制。

3.5 加强飞行防御人员的技术培训

空中喷洒实施单位应根据具体作业情况,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包括标准地块和厂房的建立、病虫害情况的预测和预报、空中喷洒剂的配制和使用、防治效果的调查和检查、数据统计和报告。专职人员配合第三方监督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准确监测害虫动态,有效预测预报,把握最佳防治期,避免空投无效。

结束语:

总而言之,春尺蠖对胡杨林树木的危害极大,在防治中必须秉承“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策略,全面压制春尺蠖的发生与危害,尽量治早、治小,将虫口压制在最低水平,使得树木在后期生长不会受到虫害影响,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冯宏祖,王兰,胡卫江,等 . 沙雅县天然胡杨林春尺蠖发生及飞防效果分析 [J]. 中国森林病虫,2005(01):22-24.

[2] 王少山,施英俊,陈刘生,等 . 农田防护林杨树常见害虫种类识别原色图鉴[M]. 新疆五家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出版社,2017.

[3] 赵文玲,王慧芬 . 玛纳斯县春尺蠖调查与防治 [J]. 新疆林业,2023(04):43-44.

[4] 喻小松. 春尺蠖发生规律及防治[J]. 农村科技,2009(01):31.

[5] 王海娥. 飞防胡杨林春尺蠖关键技术[J]. 农村科技,2018(0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