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电工电子教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王可欣
安徽宿州技师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引言:在中国制造2025 与新工科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电工电子行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量质齐升态势,从智能家电研发到工业自动化控制,从新能源设备运维到智能家居系统集成,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整合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传统电工电子教学常陷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困境,教师多依赖教材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理论与实操脱节、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 [1]。
一、技工院校电工电子教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滞于传统框架,实践导向不足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与电气行业的技术迭代,用人单位对电工电子类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已从单一的理论掌握者转向具备理论、实践复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当前教学中实践平台的缺失与实操机会的不足,导致学生虽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却因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匹配企业对岗位胜任力的实际要求,形成理论强、实践弱的能力结构失衡问题。
(二)教学模式革新滞后,难以适配产业需求升级
面对电工电子技术领域快速的技术演进与岗位能力要求的动态调整,部分院校的教学模式革新速度未能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传统以课堂讲授为主导的单向知识传递模式,已难以满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一方面,该模式下的师生互动机制普遍缺失,教师难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与能力短板,无法基于实际学情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化与场景化不足,难以创设贴合产业实际的实践场景,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受限。
(三)学生中心理念未有效落实,学习内驱力激发不足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部分院校对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职教理念理解仍停留在表层,未能真正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具体表现为,在教学设计中过度关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学生主体的学习需求、认知特点与能力基础考虑不足,导致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受到抑制。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未能充分构建沉浸式的实践场域与探究式学习情境,使得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难以通过自主实践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与深化 [2]。
二、技工院校电工电子教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电工电子学科教学中,培育学生的质疑能力需突破传统结论传递的教学模式,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对电路原理的直接讲解与结论灌输,而创新性教学策略则强调通过问题链设计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设置开放性提问,如为何该电路采用此种元件组合?参数调整对电路性能会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存在更优化的设计方案?等,引导学生从电路设计逻辑、元件参数匹配、方案可行性等多维度展开批判性思考,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打破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机械接受状态,促使其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建构者,当学生被鼓励对既有结论提出质疑并尝试论证时,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批判性将得到系统性锻炼,进而为创新思维的萌芽与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二)结合生活实际,启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创新动机作为驱动个体持续探索的内在动力,与创新目标设定、创新行为实施共同构成创新活动的核心要素,对于电工电子学科而言,其显著的应用属性为创新动机的培育提供了天然的实践场域,生活中的电路现象、电器设备与工程问题,本质上都是学科知识的具象化呈现,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代入感与问题意识。创新动机的激发需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将教学场景延伸至真实生活情境,以楼梯照明电路设计这一典型教学案例为例,该任务紧密贴合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能够有效唤起其解决问题的内驱力,在教学实施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如何设计兼顾亮度、便捷性与节能性的照明系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探究,具体而言,学生需综合考虑楼梯间的光照强度要求、开关操作的便捷性、灯具类型选择等多重约束条件,进而提出双控开关电路、闸刀双掷控制电路等具体设计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小组讨论、方案论证、模拟验证等环节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基于生活情境的教学设计具有多重教育价值,其一,它通过问题、探究、解决的完整链条,强化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其从理解知识转向运用知识;其二,真实的生活需求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热情,促使其主动突破常规思维定式,尝试提出具有实用性与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三)构建情境化学习场域,激活学生创新内驱力
在电工电子课程教学中,情境化教学策略是突破传统知识传递模式、提升课堂参与度的关键路径,技工院校教师需基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属性,精准把握教学内容特性与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创设具有现实关联性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实践场景,从而激发学生对电工电子知识的学习动机,促使其主动投入知识建构过程,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惯性,为创新素养的培育奠定认知基础。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扮演情境设计者与探究引导者的双重角色,既要依据课程内容的知识逻辑与技能目标,设计贴合教学进程的仿真情境;又要通过阶梯式问题链的设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创新思维的渐进式发展。以 12V 直流稳压电源制作教学单元为例,教师可依托工业产品研发现实场景,将直流稳压电源的工作原理图、组装工艺规范等专业知识融入具体任务情境,组织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开展协作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置如何根据负载特性选择稳压芯片参数电源输出纹波过大的可能成因及调试策略等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装配问题,当学生完成电源制作后,教师可组织作品评审与经验分享环节,通过优秀小组的成果展示与技术解析,强化学生对电路原理、元器件选型及工艺规范的理解。最终,教师需结合实践过程进行系统性总结,重点阐释电路设计的关键原理、工艺流程的核心要点及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这种情境化的教学实践,不仅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通过做中学的深度互动,实现了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系统化培养 [13。
(四)拓展创新实践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是实现科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提升与社会价值创造的有机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重要依托。鉴于此,技工院校应立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实践体系,通过组织科技小发明、小创造等常态化活动,举办科技创新竞赛等激励性平台,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院校需注重引导学生将对生活产品的改进设想转化为具体实践项目,通过提供实验设备支持、技术指导及经费扶持,助力学生完成从创意萌发到原型制作的全流程实践。同时,院校可通过设立创新作品展示区、举办优秀成果展等活动,扩大创新实践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这种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有效实现了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知识应用的深度融合,既锤炼了学生在电工电子领域的实操技能,又强化了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为学生创新素养的提升提供了实践场域。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需求调研精准把握学生的创新诉求,通过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突破技术瓶颈,通过对创新作品的深度点评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这种以创促学、以创促教的实践模式,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为其成长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尽管这一过程需要经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且面临传统观念束缚、资源条件限制等多重挑战,但其对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专业教师需立足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与学生个体特征,动态调整教学方案的设计思路与实施策略,唯有如此,方能切实提升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持续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专业技能与较强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助力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扬扬 . 提高技工院校电工电子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 [J]. 职业 ,2022,(09):82-84.
[2] 田静 , 陈煜 , 余永琼 , 等 . 理实一体化在技工学校电工电子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中国培训 ,2021,(09):56-57.
[3] 高相兰 . 多媒体在电工电子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1,(14):238-239.
作者简介:王可欣,出生年月:(1998,12-),性别:女,籍贯:,民族:汉族,学历:大学本科,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电工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