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思为楫,渡教学之海》
吴碧虹
广东省英德市英城街中心小学 广东清远 513000
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起着关键作用。在近期教学过程中,我有如下反思。
一、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匹配性
在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需要密切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匹配。由于六年级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和道德概念可能难以完全理解。在教授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时,发现学生对法律的概念比较模糊。通过引入生活中的法律案例,如消费者维权等,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在讲述宪法的根本性地位时,应多运用对比图表等形式,加深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采用更加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如通过故事讲解、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六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极为关键。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创新教学刻不容缓。
(一)情景教学法
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能加深理解。在教授 “邻里和睦” 时,设定社区邻里间因公共空间使用产生矛盾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对话协商。这使学生直观感受邻里相处问题,学会换位思考与沟通技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二)小组合作探究法
将学生分组,给予如 “探讨不同文化交流的意义与方式” 的探究主题。小组内分工合作查阅资料、交流讨论并整理汇报。此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信息搜集与整合能力,还能拓宽思维视野,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三)案例分析法
选取社会热点或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案例,如未成年人网络打赏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各方行为、涉及法律条文及启示。这有助于学生将抽象法律知识具象化,增强法律意识与分析判断能力,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
(四)实践活动法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本地法院、检察院或法治文化公园等。实地感受法治氛围,了解司法机关职能与法律在生活中的体现。还可开展校园法治宣传活动,让学生将所学向其他同学传播,巩固知识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通过这些创新教学方法在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课程资源。教师需要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
(一)校内资源
1. 教材资源
(1)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字、图片、案例等,如利用教材中法律知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探讨,培养其法治思维。
(2)整合教材不同单元、章节的相关内容,如将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与 “国家机构” 的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2. 教师资源
(1)教师可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如在讲 “传统节日” 时分享自己过节的趣事,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可信度。
(2)发挥教师的专业特长,如擅长演讲的教师可组织演讲活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教材中的价值观。
3. 学生资源
(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故事,如在讲 “尊重他人” 时,让学生讲述身边尊重或不尊重他人的事例,引发共鸣。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如调查校园内的不文明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二)校外资源
1. 家庭资源
(1)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 “家庭中的责任”,促进家校共育和亲子关系。(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活动,如请从事法律工作的家长讲解法律知识,丰富教学形式。
2. 社区资源
(1)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的法治宣传橱窗、文化场馆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道德与法治的重要性。
(2)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如环保公益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3. 网络资源
(1)筛选适合六年级学生的优质教育网站、在线课程等,如利用教育部的相关在线教育平台补充教学内容。
借助多媒体资源,如播放动画视频讲解法律条文,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2)如收集最新的法律法规、社会热点事件等,将其融入课程内容中,使课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时代感。
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与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每个学生都是
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了解学生个体差异
1. 前期评估: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作业分析、与学生交流及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
2. 动态关注:学生的情况随时间变化,需持续观察和评估,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制定差异化教学目标
1. 分层设定:依据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将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拓展三层。如讲解法律知识时,基础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常见法律概念,提高目标是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拓展目标是能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简单案例。
2. 个性定制:考虑学生兴趣和特长制定个性化目标。如对于关心环保的学生,设定参与校园环保活动并提出建议的目标。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差异合理分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如在讨论 “道德两难问题” 时,各抒己见,拓宽思维。
2. 个别辅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针对薄弱环节强化训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任务,如研究性学习。
3. 情境教学: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如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体验法律程序和法律责任。
(四)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1. 分层作业:设计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三类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或教师分层布置。如学完“国家机构”后,基础作业是列举国家机构名称,提高作业是阐述其职能,拓展作业是分析国家机构间的关系。
2. 拓展资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推荐书籍、网站、纪录片等,如有关法律故事的书籍或法治教育的纪录片。
(五)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1. 综合评价:从知识掌握、能力发展、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和进步,不只看考试成绩。
2. 分层评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标准评价,肯定努力和进步。如学习困难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就给予表扬,学有余力学生注重评价其创新思维和拓展能力。
3. 自我评价与互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和相互学习。如小组合作后,学生先自我评价表现,再相互评价优点和不足。
五、自我反思与持续改进
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1. 要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深入研究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体系,提升专业素养。积极参加教学培训与研讨活动,借鉴优秀教学经验。
2.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与任务,实施个性化辅导。
3. 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增加过程性评价比重,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与进步。
4. 定期开展教学自我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成长提供更优质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服务。
教学之路,如琢如磨。在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征程中,虽有挑战与不足,但每一次反思都是成长的契机。我将以此次反思为新起点,精研教学之法,深挖教材之蕴,广纳资源之泉,关注学生之需,让道德与法治的光辉更璀璨地照亮学生心灵,引领他们在成长之途坚守正道、尊崇法治、涵养品德,为他们的未来奠基坚实的价值之石,笃行不怠,育德启智,共赴教育的美好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