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国际留学生培养中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策略研究

作者

冯栋阳 李羚 焦阳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学院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一直致力于塑造“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以促进全球和平与稳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留学生培养作为中国教育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承担着提升留学生专业能力的任务,更肩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成就的重要使命。高等教育院校作为中国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在国际留学生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际教育学院作为培养载体部门,通过优化培养模式与方法,有效展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与信任。

二、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内涵与构建要素

(一)内涵

“负责任大国”形象体现了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安全、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多领域中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和平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对自身国际角色的认知,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关注与期待。

(二)构建要素

1. 国际责任担当: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以及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合作等,彰显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建设性作用。

2. 和平发展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 合作共赢精神: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合作项目,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文化、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 文化交流互鉴:通过国际留学生培养等渠道,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高等教育院校国际留学生培养的现状与特点

高等教育院校在国际留学生培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优势,不仅承担来自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培养任务,培养内容也涵盖了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中国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通过对《中国概况》课程的长期教学实践,高等教育院校国际教育学院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方法。

(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中国概况》课程是高等教育院校国际留学生培养的基础课程之一,系统介绍了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战略、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成就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贡献等方面的内容。课程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成就、科技创新成果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与贡献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留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文化理念,从而增进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理解与认同。

(二)教学方法与实践经验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国际教育学院积累了丰富的授课经验,形成了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讲授,使学生对中国国情有全面的认识;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增强学生对中国发展战略和政策的理解。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就中国发展、国际形势等问题展开交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实地考察与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科技企业、国内城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中国经济、文化和科技建设的成就,增强对中国实力的直观感受。

四、在国际留学生培养中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策略

(一)优化课程内容,突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

1. 强化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阐释:详细讲解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强调中国对外政策的和平本质,消除留学生对所谓“中国威胁论”的误解。在《中国概况》课程中,专门设置模块讲解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内涵与实践,通过历史案例和数据对比,展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坚持和平发展,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中国从未通过武力对外扩张;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展示中国在国际维和与人道主义救援中的贡献: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抗灾救援、海外医疗援助等任务的情况,突出中国作为和平之国、仁义之国的形象。例如,中国维和部队在非洲参与维和任务,为当地重建基础设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为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际抗灾救援中,中国多次派遣救援队前往受灾国家,如 2004 年印度洋海啸救援、2010 年海地地震救援等,展现了中国的人道主义精神。

3. 介绍中国在国际环保领域的积极努力:讲解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立场和行动,展现中国对全球生态治理的建设性参与。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环保进程。例如,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并严格履行协定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中国还大力推动国内的环保行动,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展现了中国在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方面的责任担当。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对中国发展理念的理解

1. 翻转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

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留学生在课堂上讲解自己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举措,并将其与中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国家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实践,同时对比中国的相关经验和成果。通过这种互动式学习,学生之间不仅能够获得不同视角的知识,还能在分享和讨论中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多维度形象。

2. 组织学生论坛:增进相互理解与认同

定期组织学生论坛,每期聚焦一个国家,邀请该国学生详细讲解本国的基本情况、发展政策以及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在论坛中,学生可以通过分享和讨论,深入了解各国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互动,增强对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论坛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也使其他学生能够及时纠正对某些国家的固有观念,更准确地把握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进一步树立中国积极、正面的大国形象。

3. 定期组织线上调查问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定期组织线上调查问卷,及时了解学生对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感受和认知。通过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加深他们对中国“负责任大国”理念的理解。同时,这也体现了中国在对外交流中的开放态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文化交流与体验,增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1.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培养期间,举办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文化展览、美食活动等,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例如,在春节期间,组织留学生参加春节联欢晚会,体验贴春联、包饺子等传统习俗,感受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举办中国传统文化展览,展示中国的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作品,让学生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组织国际美食节,邀请不同国家的学生带来各自国家的传统美食,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品尝美食,设置展示各国文化特色的摊位,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增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 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组织中外学生共同参与中国传统手工艺、书法、绘画等文化项目的体验活动,通过动手实践和团队协作,增进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例如,组织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举办文化体验活动,展示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项目,同时邀请留学生展示其本国的文化特色项目,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开设汉语学习课程与语言实践活动:为留学生开设汉语基础课程和汉语口语实践课,鼓励学生学习汉语,提高他们与中国师生的交流能力,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国际教育学院配备专业的汉语教师,为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汉语学习计划,从基础的语音、词汇、语法开始,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此外,还组织汉语语言实践活动,如汉语角、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汉语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汉语水平,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四)提升管理服务质量,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良好形象

1. 日常严抓纪律作风

中国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以来都以严谨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学风著称。在日常管理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学术纪律,注重仪表仪态,强调团队协作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定期的学术讲座和纪律检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学术素养。例如,在学术报告和课堂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执行,注重细节,按时参会,确保每一个汇报环节都符合标准。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高标准的纪律要求,能够让留学生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2. 加强人文关怀与个性化服务:关注留学生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心理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例如,在饮食上尊重学生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提供多样化的餐饮选择;在业余时间,组织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温暖和关怀。国际教育学院设立专门的留学生服务保障小组,负责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协调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为留学生提供专门的生活指导手册,介绍学院的生活设施、医疗服务、交通出行等信息;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适应异国他乡的生活环境。

3. 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搭建多种沟通平台,畅通留学生与中国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意见建议,切实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管理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日常通过线上平台发布培训信息、课程安排、活动通知等内容,同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此外,还设立专门的学生领队接待日,由学院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面对面听取学生领队的意见和诉求,及时解决各国骨干关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归属感。

(五)构建有效的传播策略与话语体系

1. 主动设置议题,引导舆论方向:在培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设置涉及中国发展战略、文化理念、教育成就等方面的议题,通过课堂教学、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引导留学生和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家发展和国际角色。例如,在《中国概况》课程中,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主动设置议题,详细讲解中国在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等方面的成就,向学生展示中国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积极努力;针对中国军事透明度问题,详细讲解中国国防白皮书的发布情况、军事透明度的提升措施等,引导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军事发展。

2. 培养留学生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传播者:通过优质培养,使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理念和实践,增强他们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友好感情。鼓励学生在回国后,通过自身的工作和社交活动,向其本国政府、企业和民众传递客观、真实的中国形象,成为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国际传播者。国际教育学院在培养结束前,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和体会文章,鼓励学生在本国媒体或相关平台上发表,分享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和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认知。此外,学院积极推进建立学生跟踪联系机制,定期与毕业学生保持联系,了解他们在本国的发展情况,鼓励他们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传播中国“负责任大国”的理念。

3. 加强与中国媒体的合作

国际教育学院与新华社等权威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围绕“外国青年眼中的中国式现代化”等主题,组织专题采访和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鼓励留学生以“站在中国看世界”的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分享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中国教育理念的体会,以及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推动文明互鉴,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理解和认同。

五、结论与展望

在国际留学生培养中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入手,综合施策,持续发力。高等教育院校通过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文化交流与体验、提升管理服务质量以及构建有效的传播策略与话语体系,为塑造和传播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誉和影响力,也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中国教育外交的不断深入,国际留学生培养工作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院校应继续深化培养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国际留学生培养工作的研究和评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培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为中国教育外交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冯栋阳,出生年月:1998.01,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最高学历大学本科,初级职称:助理翻译,研究方向或从事的工作: 法语教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