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育数字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研究

作者

王谷镇

浙江省龙泉市教育技术中心 323700

引言

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我们应立足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现状,深入剖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城乡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将为数字化赋能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价值参照。

一、教育数字化的内涵与价值

教育数字化是指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教育体系进行系统性改造的过程。这个转型不仅体现在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资源,更重要的是重构了教育管理模式和教学实施方式。在乡村教育领域,其核心价值首先体现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载体,乡村学校可以获取与城市学校相同的优质课程资源,特别是音乐、美术等传统薄弱科目,有效缓解了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教师利用智能备课系统可快速生成符合课程标准的多媒体教案,学生通过自适应学习系统能获得个性化的习题推荐,教学效率得到双向提升。[1] 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乡村教育现代化的技术基础。

二、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

尽管教育数字化为乡村教育带来了机遇,但乡村教育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基础设施薄弱

乡村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网络连接时断时续,直播课程经常出现卡顿甚至中断的情况。教室里配备的电子设备普遍老旧,有些电脑运行速度慢,打开一个教学软件需要等待很长时间。多媒体教室数量有限,经常出现几个班级排队使用的情况。电力供应不稳定也是一个常见问题,遇到恶劣天气时停电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程无法正常进行。这些基础设施问题直接影响了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效果,使得先进的教学方法难以在乡村课堂真正落地。

(二)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多数老师只掌握了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对于制作互动课件、使用在线教学平台等较为复杂的操作感到困难。学校组织的技术培训往往次数有限,而且内容与实际教学需求存在脱节。更令人担忧的是,掌握数字化教学技能的年轻教师流动性大,常常工作几年就选择离开,造成人才断层。留下来的教师年龄普遍偏大,接受新技术的速度较慢,在尝试使用数字工具教学时容易遇到困难又得不到及时指导,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2]

(三)数字教育资源匮乏

平台上提供的很多教学案例和素材都是以城市学校为背景设计的,与乡村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差较远,难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适合乡村学校使用的本地化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更是少见。教师们在备课时经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修改下载的资源,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编辑工具和技能,调整效果往往不理想。此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习基础学生的分层资源也比较缺乏,难以满足乡村学校个性化教学的需求。

三、教育数字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策略

针对乡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教育数字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采取分级建设的思路,优先保障乡镇中心校的网络质量,再逐步向村级教学点延伸。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升级校园网络,确保每间教室都能接入高速稳定的宽带网络;二是补充必要的终端设备,为教师配备教学专用电脑,在教室安装智能教学一体机;三是建设标准化多媒体教室,配备投影仪、音响等基础设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因地制宜,山区学校可考虑采用 5G 无线网络方案,平原地区则可优先铺设光纤。同时要建立设备维护机制,设立专项维修资金,确保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得到及时维修。[3] 电力保障也不容忽视,应为重点学校配备备用电源,避免因停电影响正常教学。这些基础条件的改善,将为数字化教学提供必要的硬件支撑。

(二)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建议搭建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将培训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面向全体教师,重点培训办公软件、网络搜索等基本技能;提高层面向骨干教师,培训课件制作、在线教学平台使用等进阶内容;创新层面向学科带头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培训方式要注重实效,采用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学习理论知识,线下进行实操训练。培训内容要贴近教学实际,多展示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还要建立长效支持机制,组建县域技术支持团队,随时解答教师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教师之间的经验分享,定期组织信息化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这些措施,逐步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和信心。

(三)优化数字教育资源

可以组织熟悉乡村教育的教研人员参与资源开发,多使用乡村学生熟悉的场景和事例。比如数学应用题可以结合农产品买卖、土地测量等实际情境,语文课文赏析可以选取描写乡村生活的作品。资源形式要简单实用,避免过于花哨的设计,重点考虑在低配置设备上的流畅运行。要建立资源更新机制,定期收集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优化内容。同时要开发简单易用的编辑工具,让教师能够根据本班学生特点对资源进行适当修改。可以建立县域资源共享平台,鼓励教师上传自己改编的优秀案例,促进经验交流。

(四)创新教育模式

可以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法:平时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遇到特殊情况时转为线上教学。线上部分可以录制重点知识讲解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线下课堂则侧重互动讨论和实践练习。针对乡村学校班级人数少的特点,可以尝试个性化学习模式。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定制适合的学习计划和资源。项目式学习也很适合乡村教育,比如围绕家乡特产、村落历史等主题,指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调研、收集资料、制作成果。这种模式既能锻炼综合能力,又能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在实施创新模式时要注意循序渐进,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结论

教育数字化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优化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教育面临的诸多挑战,促进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林宝森 , 郑煜坤 . 乡村振兴背景下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研究 [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5,26(4):93-96.

[2] 陈万聪 , 康书豪 .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配置研究 [J]. 情感读本 ,2025(3):145-147.

[3] 马靖婷 . 数字化赋能乡村教育振兴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向 [J].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23(1):75-79.